《中醫詞典》解釋「涕液不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涕液不收
病證名,指小兒鼻中常流涕不止,難以收斂之症。此病多見於小兒,因肺氣失調或外感風寒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鼻為肺之門戶。若風寒之邪外襲肺經,或寒氣直中囟門(嬰幼兒頭頂未合之骨縫),皆可導致肺氣不宣,津液失於固攝,化為清涕而外流不收。《聖濟總錄》卷一百八十載:「風冷傷於肺經,或冷中囟戶,皆因小兒涕液不收。蓋肺氣通於鼻,腦液下通於鼻故也。」此外,若小兒肺氣虛弱,衛外不固,亦易受外邪侵襲,使涕液分泌失常。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鼻中流涕清稀,量多不止,遇寒加重,或伴鼻塞、噴嚏等表證。若病程遷延,涕液黏稠,則可能兼見肺脾氣虛或寒鬱化熱之象。
治法方藥
治療以解表散寒、宣肺通竅為主,可選用《聖濟總錄》之菊花散。該方以菊花為君,性味辛涼,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配伍防風、細辛等藥,共奏祛風散寒、通竅止涕之效。若屬肺氣虛寒者,可酌加黃芪、白朮以益氣固表;若寒邪久鬱化熱,涕轉黃稠,則可加黃芩、桑白皮以清肺熱。
其他療法
除內服藥物外,亦可配合外治法,如以辛夷、蒼耳子等藥煎湯薰鼻,或針灸迎香、合谷等穴,以通利鼻竅、調和肺氣。
古籍參考
此症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論述,除《聖濟總錄》外,《幼幼集成》亦提及小兒鼻淵(類似涕液不收)之治療,強調調理肺脾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