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惕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惕惕
惕惕為中醫典籍中描述情志異常的專有名詞,指人體因內在氣機失調或外邪干擾,而出現驚恐不安、心神不寧的狀態。此症候多與心、肝、腎等臟腑功能失和相關,尤其與心氣虛損或肝膽氣機紊亂密切相連。
經典文獻記載
《素問·診要經終論》提及:「夏刺秋分……惕惕如人將捕之。」意指若在夏季誤刺應屬秋季的經脈分位,可能導致人體氣血逆亂,出現惕惕不安之狀,猶如恐懼被追捕般惶惶難安。此段經文不僅說明針刺時機錯位對情志的影響,亦反映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中,四時氣血運行與情志變化的關聯性。
病機與臟腑關係
- 心氣虛弱:心主神明,若心氣不足則神失所養,易現惕惕不寧。《靈樞·本神》云:「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惕惕常伴心悸、失眠等症,屬心膽氣虛之證。
- 肝膽失調: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氣鬱結或膽虛氣怯時,疏泄失常,可致惕惕如人將捕之,兼見脅痛、易驚等。《黃帝內經》稱「肝病者,兩脅下痛……令人善恐。」
- 腎精虧耗:腎藏志,腎精不足則志怯,易生恐懼。《醫宗金鑒》指出:「腎虛則惕惕如人將捕。」多見於久病或勞傷腎精者。
辨證分型
- 心膽氣虛證:惕惕不安,遇事易驚,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
- 肝鬱膽熱證:煩躁易怒,口苦咽乾,惕惕伴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數。
- 痰火擾神證:心煩意亂,胸悶痰多,惕惕躁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與用藥思路
中醫治療惕惕強調調暢氣機、安神定志。如心膽氣虛者可用安神定志丸益氣鎮驚;肝鬱化火者以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痰火內擾者則以黃連溫膽湯化痰寧心。針灸常取內關、神門、太衝等穴,以調和陰陽、鎮靜安神。
與現代醫學的關聯
惕惕之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焦慮症或恐慌發作,然中醫從整體氣血陰陽失衡切入,注重臟腑功能協調,而非單純鎮靜。此差異體現中醫「形神合一」的辨證觀,將情志異常歸因於內在生理環境的失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