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替灸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替灸膏

替灸膏為中醫外治法中敷貼用方藥之一,首載於《楊氏家藏方》,主治下焦虛寒、真氣不足所致諸證。其組方以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為核心,結合藥物外敷與經絡穴位刺激,達到「內病外治」之效。

方藥組成與配伍

原方記載:

  • 附子(一兩):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要藥,尤善溫補下焦元陽,驅逐沉寒痼冷。
  • 吳茱萸、馬藺花、蛇床子(各一分):三藥皆具溫散之性。吳茱萸疏肝下氣、散寒止痛;馬藺花利水通淋,兼散寒濕;蛇床子溫腎壯陽、燥濕祛風,三者協同增強附子溫下之力。
  • 木香(一錢):辛行苦泄,善行脾胃與大腸滯氣,調中止痛,助氣機暢達。
  • 肉桂(去粗皮,二錢):補命門火,引火歸元,與附子相須為用,強化溫通經脈之效。

製法與用法

將諸藥研為細末,每取一大匙,先以生薑汁調和成糊狀,再攤於紙上,敷貼於臍部(神闕穴)及臍下(如關元穴)。待臍部覺熱,即為藥力透達之徵。

作用機理

  1. 穴位選擇

    • 神闕穴屬任脈,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與臟腑經絡聯繫密切,敷藥於此可直入下焦,激發元氣。
    • 關元穴為小腸之募,足三陰與任脈之交會,主培腎固本、溫養下元。
  2. 藥性透皮吸收
    生薑汁為引,辛溫走竄,開腠理、通經絡,助藥力穿透皮膚,直達病所。方中附子、肉桂等溫熱之品,透過穴位刺激與藥效疊加,共奏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

主治範疇

替灸膏適用於:

  • 下焦虛寒證:症見腹中冷痛、泄瀉清稀、腰膝酸冷、夜尿頻多。
  • 真陽衰弱:氣短乏力、四肢不溫,甚或陽痿遺精、宮寒不孕。
  • 寒凝氣滯:臍腹脹滿、疝氣疼痛,屬寒邪內阻、氣機不暢者。

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同氣相求」與「引藥歸經」之理。下焦虛寒多因命門火衰、陰寒內盛,而替灸膏以溫熱藥性直趨下焦,補火助陽,兼以木香行氣,使「氣行則寒散」。外敷法則避開脾胃運化之負擔,尤宜於虛不受補或嘔瀉難服藥者。

替灸膏之設計,融合藥物與經穴雙重作用,為傳統中醫「灸藥並用」思想之延伸,亦屬「天灸」範疇,展現古人對外治法的精妙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