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屍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屍灸
傳屍灸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外臺秘要》,屬古代灸法療法中的特殊穴位。其定位與操作方式頗具特色,主要用於治療「傳屍勞」(類似於肺癆、癆瘵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故而得名。
穴位定位
根據《外臺秘要》記載,傳屍灸位於小腿伸側,脛骨前脊外側。具體取穴方法如下:
- 患者直立,於系鞋帶處(約踝關節上方)橫紋為基準。
- 以手四指(食指至小指)橫量脛骨外側,按壓四指中節對應處,可觸及一小凹陷,即為穴位。
- 《針灸經外奇穴圖譜》進一步明確其位置:在內外踝連線中點(解溪穴)直上3寸,脛骨前脊旁開一橫指處。
操作方法
傳統操作採用「麻灸法」:
- 取一縷麻皮,刮薄後纏繞於穴位處。
- 點燃麻線施灸,待麻線燒斷即止。
- 遵循「男左女右」之原則,即男性灸左腿,女性灸右腿。
中醫理論與應用
-
主治範疇:
- 傳屍勞(肺癆、虛勞咳嗽、骨蒸潮熱)。
- 與「癆蟲」相關的消耗性疾病,如長期低熱、盜汗、消瘦。
- 古代文獻提及「患多減」,暗示其對慢性虛損症狀的改善作用。
-
經絡關聯:
- 穴位鄰近足陽明胃經(脛骨外側),胃經多氣多血,灸之可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 與「足三里」同屬下肢要穴,但傳屍灸更側重於「癆證」的特殊治療。
-
作用機理:
- 灸法溫通經絡,激發陽氣,化解「癆蟲」所致的陰虛內熱。
- 麻線燃燒的局部刺激,可能通過經絡傳導調節肺、脾、腎三臟功能,改善虛損狀態。
歷史與文獻考據
傳屍灸的記載反映古代醫家對傳染性癆病的認識,其命名「傳屍」直指病症的傳染性與耗損特性。唐代以降,此穴未被廣泛收錄於主流針灸典籍,但仍保留於民間療法與經外奇穴系統中,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靈活思維。
此穴的獨特操作(麻灸法)與定位,兼具診斷與治療意義,為研究中醫古代特殊灸法的重要案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