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伯

別名
天伯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通天」穴同指一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與歸經
天伯(通天)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處。此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為陽氣上達頭面之要穴,與督脈、陽維脈氣相通。

功能與主治

  1. 通竅醒神:主治鼻塞、鼻淵(鼻竇炎)、嗅覺減退等鼻部疾患,因膀胱經脈循行於鼻旁,此穴能疏調經氣,宣通鼻竅。
  2. 清利頭目:可緩解頭痛、眩暈,尤其因風邪上擾或氣血不暢所致者,透過調節膀胱經氣血,達到止痛明目之效。
  3. 疏風解表:古代文獻載其可治「風邪客於頭面」,對外感風寒引起的項強、惡風有輔助作用。

刺灸法

  • 針刺:平刺0.3~0.5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頭頂或鼻部。
  • 艾灸:溫和灸5~10分鐘,適用於虛寒性鼻疾或氣血不足之頭痛。

穴名釋義
「天」喻頭部高位,「伯」有統領之意。穴居巔頂旁,為膀胱經氣上行之樞紐,故名「天伯」;《會元針灸學》釋其「通達天氣」,強調其調節陽氣、溝通上下的特性。

文獻考據
除《銅人》外,《針灸甲乙經》稱此穴為「天臼」,《醫學入門》亦提及別名「天伯」,後世多沿用「通天」之名,然其功用一脈相承。

配伍應用

  • 配風池、合谷,治風寒頭痛。
  • 配上星、迎香,療鼻塞不聞香臭。
  • 與百會同用,升舉清陽以治眩暈。

此穴臨床多用於頭面五官及神志病症,體現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的循行特點,為調理上部氣機之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