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瘡

天瘡,又稱「痘瘡」,首見於《幼科全書》,為中醫古籍中對小兒痘疹類疾患的統稱。其名源於古代醫家對該病發作時皮膚皰疹如天行時氣般廣泛傳染特性的觀察,屬外感熱病範疇,與現代醫學中的天花(Variola)及水痘(Varicella)等皰疹性疾病有相類之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瘡多因外感「時行疫毒」或「風熱穢濁之邪」,內蘊濕熱,邪毒由口鼻或肌表侵入,鬱於肺脾兩經。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邪毒內迫營血,外發肌膚,遂成皰疹。其病機關鍵在於「毒邪壅滯」,若正氣不足(尤以小兒「稚陰稚陽」之體為甚),則邪易內陷,引發高熱、神昏等危候。

臨床表現

天瘡初起可見發熱、頭痛、咳嗽等肺衛表證,繼而皮膚現紅色斑疹,漸成水皰,皰液初清後濁,周圍紅暈,伴瘙癢或疼痛。皰疹多分批出現,分布以頭面、軀幹為主,嚴重者遍及四肢。若毒邪熾盛,可見皰疹紫暗、膿血交雜,或高熱煩渴、舌絳苔黃等氣營兩燔之象。

證型辨治

  1. 風熱夾濕證(初期):

    • 症狀:低熱、疹色紅潤、皰漿清亮,苔薄黃。
    •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濕。
    • 方藥:銀翹散四妙散加減,酌加紫草、升麻透疹解毒。
  2. 濕熱熾盛證(極期):

    • 症狀:高熱不退、皰疹稠密、皰液混濁,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涼血。
    •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配合黃連、黃芩瀉火解毒。
  3. 毒陷心包證(危重):

    • 症狀:神昏譫語、皰疹紫黑、壯熱不退,脈數疾。
    • 治法:涼血開竅、瀉火解毒。
    • 方藥:清營湯送服安宮牛黃丸

古籍論述

《幼科全書》強調天瘡「非獨外感,內傷脾胃亦可誘發」,提示調護脾胃的重要性。明代《痘疹心法》進一步區分「正痘」(天花)與「水痘」,認為天瘡屬「疫癘之氣」,需「避其毒氣,清其內熱」。清代《醫宗金鑑》則詳述其外治法,如以紫草膏塗敷皰疹,或薰洗藥浴以透邪外出。

附:相關名詞

  • 痘瘡:天瘡之別稱,泛指皮膚皰疹性疾病。
  • 麩瘡:指症狀較輕、皰疹如麥麩狀者,多屬風熱輕證。
  • 爛痘:皰疹潰爛化膿之重症,提示熱毒腐肌。

天瘡一病,雖今因牛痘接種而罕見,然其辨治思路仍為中醫溫病學及兒科學之重要內容,體現「透邪外達」「清熱涼血」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