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聰穴

定位與取穴
天聰為經外奇穴,首載於唐代《千金要方》。其定位於頭部正中線,入髮際處,具體取穴法如下:

  1. 測量基準:以患者鼻尖至前髮際正中線的長度為準。
  2. 折量法:將繩索自鼻尖上量至髮際,取其中點(即1/2長度),再從髮際正中沿頭皮向後量取該中點距離,穴點即位於此處。

主治病症
據《千金要方》記載,天聰穴主要用於外感傷寒初期症狀,如:

  • 頭痛、惡寒發熱
  • 腰背強直不舒
  • 面色潮紅如醉酒狀
  • 身體澀滯畏寒,欲近火取暖

操作技法

  1. 針刺:沿皮平刺0.3~0.5寸,手法宜輕緩。
  2. 艾灸
    • 艾炷灸:1~3壯。
    • 艾條溫和灸:5~10分鐘。

學理探討
天聰穴屬督脈分野,鄰近囟會穴(督脈GV22)。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此穴灸之可溫通陽氣、疏解表邪,符合《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則。唐代醫家孫思邈選此穴治傷寒初起,或取其升發清陽、驅散寒濕之效。

古今應用延伸
後世針灸文獻中,天聰穴亦被用於:

  • 頭風眩暈:配合百會、風池以醒腦開竅。
  • 神志不寧:與四神聰同用,安神定志。

此穴雖非常用要穴,但體現中醫「同病異治」思想,針對傷寒表證的特殊選穴法,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