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屍
1. 病名
傳屍為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虛損性疾病,亦稱「轉註」。其特徵為患者逐漸消瘦,氣血耗竭,並可透過接觸傳染他人,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結核病(如肺癆)相似。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正氣虧虛,感染癆蟲(又稱「屍蟲」、「瘵蟲」),或長期憂思勞倦、房事過度,導致臟腑虛損,陰精耗傷。癆蟲乘虛侵襲,潛伏體內,逐漸耗損五臟之氣,尤以肺、腎、脾三臟受損為主,形成陰虛火旺或氣陰兩虛之證。
臨床表現
《外臺秘要》詳述其症狀如下:
- 初期:患者心胸滿悶,背部煩疼,四肢無力,精神恍惚,夜寐不安,盜汗頻作,夢中易見鬼神或已故之人。
- 中期:午後潮熱,面色反見紅潤(「好顏色」),情緒不穩,易怒煩躁,體力衰退,行立無力,咳嗽氣急,食欲不振。
- 晚期:形體羸瘦如「水涸」,兩脅虛脹,或見微利(輕度腹瀉),口鼻乾燥,唇赤黏唾,最終陰陽俱虛,氣血耗竭而亡。
病變分期與別稱
根據病程深淺及症狀特點,傳屍於不同階段有不同名稱:
- 痎瘧:寒熱交替,似瘧非瘧。
- 遁註:病勢隱匿,症狀遊走不定。
- 骨蒸:形容熱感自骨縫中透發,伴五心煩熱。
- 伏連:病邪潛伏,纏綿難癒。
- 殗殜(音「夜蝶」):指病情深重,形銷骨立。
治療原則
傳統中醫以「殺蟲補虛」為大法,兼顧滋陰降火、益氣健脾。常用方劑如:
- 清骨散(《證治準繩》):清退虛熱,主治骨蒸潮熱。
- 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滋陰養血,除蒸斂汗。
- 月華丸(《醫學心悟》):潤肺止咳,適用於陰虛肺燥。
2. 經外穴異名
傳屍亦為經外奇穴別稱,見於《中國針灸學》,即「中惡」穴,主治急症昏厥、邪祟之證,今臨床較少使用。
古籍補充
《諸病源候論》指出:「傳屍勞者,死後復易旁人,乃至滅門。」強調其傳染性及危害。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進一步區分「傳屍勞」與普通虛勞,認為前者必因「癆蟲」為患,需配合殺蟲藥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