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傳屍,中醫名詞。

1.病名。能互相傳染的消耗性疾患。一名轉註。《外台秘要》:「大都男女傳屍之候,心胸滿悶,背髆煩疼,兩目精明,四肢無力,雖知欲卧,睡常不著,脊膂急痛,膝脛酸疼,多卧少起,狀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無病,從日午後,即四體微熱,而好顏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才不稱意,即欲嗔恚,行立腳弱,夜卧盜汗,夢與鬼交通,或見先亡,或多驚悸,有時氣急,有時咳嗽,雖思想飲食而不能多食,死在須臾,而精神尚好,或兩脅虛脹,或時微利,鼻乾口燥,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有時欲睡,漸就沉羸,如水涸,不覺其死矣。」病變早晚期不同,有痎瘧、遁註、骨蒸、伏連、殗殜之稱。參見有關各條。本病相似於結核病。

2.經外穴異名。見《中國針灸學》。即中惡。參見該條。

傳屍,中醫病名。能互相傳染的消耗性疾患。一名轉註。《外台秘要》記載:「大都男女傳屍之候,心胸滿悶,背髆煩疼,兩目精明,四肢無力,雖知欲卧,睡常不著,脊膂急痛,膝脛酸疼,多卧少起,狀如佯病,每至旦起,即精神尚好,欲似無病,從日午後,即四體微熱,而好顏色,喜見人過,常懷忿怒,才不稱意,即欲嗔恚,行立腳弱,夜卧盜汗,夢與鬼交通,或見先亡,或多驚悸,有時氣急,有時咳嗽,雖思想飲食而不能多食,死在須臾,而精神尚好,或兩脅虛脹,或時微利,鼻乾口燥,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有時欲睡,漸就沉羸,如水涸,不覺其死矣。」

傳屍的病變早晚期不同,有痎瘧、遁註、骨蒸、伏連、殗殜之稱。痎瘧是指傳屍的早期症狀,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身痛、四肢酸楚、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遁註是指傳屍的中期症狀,表現為消瘦、盜汗、骨蒸潮熱、心煩失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骨蒸是指傳屍的晚期症狀,表現為骨骼疼痛、消瘦、盜汗、心煩失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伏連是指傳屍的極晚期症狀,表現為全身浮腫、皮膚潰爛、骨骼疼痛、消瘦、盜汗、心煩失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殗殜是指傳屍的死亡期症狀,表現為全身浮腫、皮膚潰爛、骨骼疼痛、消瘦、盜汗、心煩失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傳屍的病因病機尚不清楚,但可能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肺主呼吸,脾主運化,腎主水液代謝。傳屍患者常有肺熱、脾虛、腎虛等症狀,因此可以認為傳屍的病因病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

傳屍的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可用中藥治療,常用方劑有補肺益氣湯、健脾益氣湯、滋陰降火湯等。也可以用針灸治療,常用穴位有肺俞、脾俞、腎俞等。

傳屍的預後一般不良,患者多在發病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