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地氣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地氣交乃中醫理論中描述自然界陰陽二氣相互感應、交會之重要概念,典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語揭示天地之氣相感相應,化生萬物之機理,為中醫「天人相應」思想之核心體現。

一、經典註解溯源

唐代王冰註解此句,以夏至後四十五日為界,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此時陽氣始降,陰氣始升,天地之氣始相交融。清代張志聰進一步闡發,強調「陽氣施化,陰氣結成」,陰陽二氣各司其職——陽主發散蒸騰,陰主凝聚成形,二者相合方有萬物繁茂(「華」)與結實(「實」)之象。此註解深合《內經》「陽化氣,陰成形」之根本原則。

二、氣交之運作機理

  1. 時空維度
    天地氣交非靜態現象,而隨四時節律呈現週期性變化:

    • 春分至秋分:陽氣主導,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交會尤盛於夏至前後。
    • 秋分至春分:陰氣主導,天地之氣漸趨收斂,交會轉弱。
      此消長過程與《周易》「泰卦」(地天交泰)之象相通,卦象中乾天居下、坤地位上,喻示陽升陰降而氣機流通。
  2. 人體應象
    人體小天地亦效法此理:

    • 三焦氣化:上焦如霧(天氣下降),中焦如漚(氣血交融),下焦如瀆(地氣上升),三者共構氣機升降之樞紐。
    • 經脈流注:手三陰經從胸走手(降),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降),與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升)、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升),形成如環無端之氣交循環。

三、氣交與物候生化

《素問·五常政大論》言「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正闡明氣交對生命活動之影響:

  • 植物生長:春夏氣交旺盛,草木抽枝散葉;秋冬氣交減弱,精氣內藏結實。
  • 人體養生:順應氣交規律,春夏養陽以助升發,秋冬養陰以利潛藏,如《四氣調神大論》所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等起居法則。

四、氣交失常之病理關聯

若天地氣交失序(如《素問·六微旨大論》「升降息則氣立孤危」),人體亦隨之病變:

  • 痞滿症:中焦脾胃為氣交樞紐,若升降失司則見脘腹脹悶,恰如《傷寒論》瀉心湯證之「心下痞」,乃寒熱錯雜、氣機痞塞之象。
  • 水腫病:肺失宣降(天氣不降)與腎不主水(地氣不升)並見時,常致水液停聚,此即《金匱要略》「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治療依據。

此概念不僅為理解自然規律之鑰,更是臨床辨證之重要參照,展現中醫理論中「宇宙-人體」全息對應之獨特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