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釣
病證名,又稱「天瘹」、「天釣驚風」或「天吊驚風」,屬中醫兒科驚風範疇,多見於嬰幼兒。此證以高熱、抽搐為主要特徵,首載於宋代楊士瀛《仁齋小兒方論》。
病因病機
天釣多因心肺積熱,內有痰熱鬱滯,復感外邪,風熱相搏,上擾心神,引動肝風所致。《幼幼近編》指出:「天釣屬心肺積熱所致。其證涎潮搐搦,項強痰鳴,雙眸翻上,爪甲色青。」
臨床表現
發作時常見以下症狀:
- 高熱驚悸:患兒壯熱不退,煩躁不安。
- 抽搐項強:手足抽掣,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
- 痰涎壅盛:喉中痰鳴,口吐涎沫。
- 目睛上視:雙眸翻上,神識不清。
- 爪甲青紫:氣血運行不暢,四肢末梢見青紫色。
證候分析
- 心肺積熱:熱邪燔灼,耗傷津液,煉液成痰,痰熱內擾,故見高熱、痰鳴。
- 肝風內動:熱極生風,風火相煽,筋脈失養,故見抽搐、項強、目睛上視。
- 氣血瘀滯:風痰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故爪甲色青。
治療原則
以疏風清熱、祛痰熄風為主,分階段施治:
- 急則治標:若痰熱壅盛,先予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通腑泄熱。
- 熄風定驚:繼用羚角鈎藤湯或鈎藤飲加減,清熱平肝、熄風止痙。常用藥物如羚羊角、鈎藤、菊花、桑葉、川貝母等。
- 後期調理:熱退風熄後,依殘餘證候辨治,如陰虛者養陰柔肝,痰濕未清者化痰健脾。
相關文獻補充
《小兒藥證直訣》提及驚風多與「心熱肝風」相關,而天釣屬急驚風範疇,病勢急暴,需及時清熱豁痰,以防風火閉竅。清代《幼科鐵鏡》亦強調「驚風多因痰熱」,治療當以化痰為先。
此證與現代醫學「小兒高熱驚厥」有相似之處,然中醫從痰熱風動論治,體現其獨特理論體系。臨床需辨明痰、熱、風之輕重,靈活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