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釣驚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釣驚風

天釣驚風,又稱「天釣」,為中醫兒科病證名,首見於《本草綱目》。此證屬驚風之一類,多發於小兒,因風邪內動或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臨床以抽搐、目睛上視、肢體強直等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天釣驚風的成因與外感風邪、內傷飲食或先天稟賦不足相關。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風熱之邪侵襲,或痰熱內蘊,上擾心神,引動肝風,則發為驚風。其病位主要涉及肝、心二經,肝主風,心主神明,風火相煽,故見抽搐、神昏等症。

臨床表現

  1. 抽搐:四肢拘急,甚則角弓反張。
  2. 目睛上視:雙目上吊,白睛外露。
  3. 痰鳴氣促:喉中痰聲漉漉,呼吸急促。
  4. 面色青紫:因氣機逆亂,血行不暢所致。
  5. 發熱或無熱:外感者多伴發熱,內傷者或見體溫正常。

辨證分型

  1. 風熱動風:多因外感風熱,症見高熱、煩躁、舌紅苔黃。
  2. 痰熱驚風:痰濁內阻,症見喉間痰鳴、胸悶氣粗、舌苔厚膩。
  3. 脾虛肝亢:久病體弱,脾虛肝旺,症見抽搐無力、面色萎黃。

治法與方藥

  1. 清熱熄風:常用鉤藤、羚羊角、菊花等,方如「羚角鉤藤湯」。
  2. 化痰開竅:選用膽南星、天竺黃、石菖蒲等,方如「滌痰湯」。
  3. 健脾平肝:以白朮、茯苓、白芍等調理,方如「六君子湯」加減。

古籍記載
《本草綱目》提及天釣驚風,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與「急驚風」「慢驚風」之異同。此證發病急驟,屬陽證、熱證範疇,治療當以清熱、化痰、熄風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