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頂
天頂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大全》,為「天鼎穴」之異稱。天鼎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其定位與功效於針灸學中具重要意義。
穴位定位
天鼎穴位於頸側部,具體位置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喉結旁開三寸(約四橫指),與缺盆穴相平。取穴時可令患者正坐或仰臥,頭微側轉以顯露胸鎖乳突肌輪廓。
經絡歸屬與特性
天鼎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腧穴,陽明經多氣多血,故本穴兼具調氣活血之效。其經脈循行自手走頭,過頸部上行面頰,與頭面五官疾患密切相關。
主治功能
- 局部病症:主治頸部氣血壅滯所致腫痛、瘰癧(淋巴結腫大)、咽喉腫痛,以及頸肌拘急、落枕等。
- 經絡病症:循經治療陽明經絡阻滯引發之肩臂痹痛、上肢麻木,尤擅緩解因頸項部經氣不暢所致上肢症狀。
- 氣機失調:古籍載其能「利喉開音」,適用於聲音嘶啞、暴喑等喉喑之證,此與陽明經通於喉嚨、調暢氣機相關。
刺灸方法
古法記載可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感可向肩部或咽喉放散。灸法多用溫和灸,以局部溫熱為度。然具體操作須參酌古今醫家經驗。
穴名釋義
「天鼎」之「天」指上部,「鼎」為古代三足之器,喻指頸部三向經氣交會之處;別名「天頂」則強調其位置居頸部上端,如頂承天部氣機。此穴猶如陽明經氣上行之樞紐,故名。
配伍應用
- 配扶突、合谷治咽喉腫痛。
- 配肩髃、曲池治肩臂不舉。
- 配少商、商陽點刺放血治實熱喉痹。
天頂(天鼎)穴之應用,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其調氣活血、疏利頸項之功,於臨床針灸辨治中頗具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