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經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經盡

傳經盡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指外感病邪在六經傳變過程中,依序傳遍六經,最終抵達厥陰經,標誌著傳經過程的終結。此概念源自《傷寒論》,為張仲景對外感熱病發展規律的重要論述。

六經傳變順序

外感病的傳變遵循六經次序,即:

  1. 太陽經(表證初期,惡寒發熱)
  2. 陽明經(裏熱亢盛,壯熱煩渴)
  3. 少陽經(半表半裏,寒熱往來)
  4. 太陰經(脾虛寒濕,腹滿吐利)
  5. 少陰經(心腎陽衰,脈微肢冷)
  6. 厥陰經(寒熱錯雜,厥熱勝復)

當病邪傳至厥陰經時,六經傳變完成,稱為「傳經盡」。此時病情可能出現兩種轉歸:一為正勝邪退,疾病向愈;二為邪盛正衰,病情加重。

經典論述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提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意指太陽病若未繼續傳變,經過一定時日(如七日),正氣恢復,病邪消散,疾病可自愈,此亦與「傳經盡」的機理相關。

與「傳經」的關係

「傳經盡」是「傳經」過程的最終階段。傳經方式除順傳外,尚有越經傳(跳過某經)、表裏傳(相表裏之經互傳)等變化,但「傳經盡」特指病邪依序傳遍六經的完整過程。

此概念體現中醫對疾病動態變化的觀察,強調外感病的階段性與轉歸規律,為傷寒辨證的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