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蓋
天蓋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所指即為「缺盆穴」。此穴位於人體頸部,屬足陽明胃經,為氣血運行之要衝,亦為經絡交會之處。
定位與解剖
缺盆穴(天蓋)位於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約4寸處。其下層分布有鎖骨上神經、臂叢神經及頸橫動脈分支,針刺時需謹慎避開重要血管與神經。
功能與主治
天蓋穴為陽明經氣所聚,具疏調氣機、寬胸利膈之效。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氣喘、胸悶,因其能宣降肺氣。
- 局部經絡病證:頸部強痛、肩臂麻木,緣於其疏通陽明經氣之功。
- 氣機鬱滯:如呃逆、膈肌痙攣,通過調和胃氣以緩解症狀。
針刺與配伍
臨床針刺天蓋穴多採斜刺或平刺,深度約0.3~0.5寸,避免直刺過深。常配伍以下穴位以增強療效:
- 配膻中、肺俞,治胸滿喘咳;
- 配肩井、曲池,治肩臂痹痛;
- 配內關、足三里,調和胃氣以止呃逆。
古籍記載
《針灸甲乙經》載:「缺盆,一名天蓋。」《醫宗金鑒》進一步闡述其「主瀉胸中之熱,治氣逆上衝」。後世醫家亦強調此穴於調理上焦氣機之重要性,為針灸臨床常用要穴之一。
天蓋(缺盆)之應用,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論,其功效與陽明經氣之升降密切相關,為治療胸頸部疾患之關鍵穴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