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癸水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癸水至

「天癸水至」為中醫古籍中對女子月經初潮之別稱,首見於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卷七:「室婦十四歲,經脈初動,名曰天癸水至。」此術語蘊含中醫對人體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之核心理論,尤與「天癸」概念密切相關。

天癸與天癸水至的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天癸」乃腎中精氣充盈所化生之物質,主司生殖與性機能。《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此處「天癸至」即指腎氣充盛,促使胞宮(子宮)發育成熟,月經來潮,標誌女子具備生育能力。而「天癸水至」特指初潮,強調天癸作用下,經血首次外泄之生理現象。

天癸水至與經脈氣血關係

中醫視月經為「血海」盈滿而溢之結果,與衝脈、任脈密切相關。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皆起於胞宮。當女子約十四歲時(二七年華),腎氣充盛,天癸成熟,推動衝任二脈氣血充盈,胞宮受養,遂使月經來潮。此過程稱「經脈初動」,即「天癸水至」,反映人體「腎-天癸-衝任-胞宮」軸之協調運作。

天癸水至的年齡與個體差異

古籍多以「二七」(十四歲)為天癸水至之標準年齡,然中醫亦強調「因人稟賦不同」。先天腎氣強弱、後天脾胃調養、地域氣候等因素,皆可能影響初潮遲早。如《景岳全書》提及:「女子天癸之數,遲早不同。」故「天癸水至」雖為普遍生理標誌,實際年齡卻非絕對。

天癸水至的生理意義

從中醫整體觀而言,「天癸水至」不僅為生殖機能成熟之象,更象徵人體陰陽轉化之關鍵。經血屬「陰水」,其定期疏泄需賴腎陽之溫煦、肝氣之疏泄及脾氣之統攝。故初潮之順暢與否,可反映臟腑氣血平衡狀態,為後世調經治病之重要參考。

綜上,「天癸水至」一詞深植於中醫藏象、經絡及氣血理論,既描述月經初潮之現象,亦涵蓋腎氣盛衰、經脈通調等生理機制,為中醫婦科學之基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