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河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河水

天河水為小兒推拿常用穴位之一,又名「天河」,屬手厥陰心包經範疇。其定位於前臂屈側正中線,自腕橫紋(總筋穴)至肘橫紋(曲澤穴,又稱洪池)成一直線。據《幼科推拿秘書》記載:「天河穴,在膀膊中,從坎宮小天心處,一直到手彎曲池。」此穴性涼,主清熱解毒,為治療小兒熱證之要穴。

操作手法與臨床應用

天河水之推拿手法多樣,依方向與配合手法不同,功效亦有差異:

  1. 清天河水:以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橫紋(總筋)直推至肘橫紋(洪池)。此法性微涼,能清心經煩熱,主治外感發熱、口燥咽乾、夜啼不安等症。
  2. 大推天河水:從掌心勞宮穴推至肘橫紋,清熱力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目赤腫痛等實熱證。
  3. 取天河水:反向操作,自肘橫紋下推至勞宮,有引熱下行之效。
  4. 引水上天河:先自腕推至肘,再以三指輕拍穴位,同時醫者以口吹氣配合。此法結合「吹法」與「拍法」,能增強清熱透邪之功,多用於熱毒熾盛或驚風抽搐。
  5. 打馬過天河:以拇指按總筋,另一手如彈琴狀沿天河穴彈撥至肘,後掐肩井、琵琶等穴。此手法通絡力強,可疏解氣機壅滯,適用於熱邪內閉或高熱神昏。

穴位定位差異

另《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提出:「天河水在總筋下三指。」此說將穴位定於腕橫紋上約三橫指(約2寸)處,與前述線狀定位不同,可能為特定操作之簡化取穴法,臨床可依需求選擇。

中醫理論基礎

天河水所在之前臂中線,與手厥陰心包經循行重疊。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受邪,故推拿此穴可調節心經氣血,清瀉火熱之邪。其性涼而不峻,尤適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對暑熱、痰火、驚風等陽熱證候具調和之效。

配伍應用

天河水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以增強療效:

  • 配合「退六腑」可加強清熱解毒,用於高熱不退。
  • 與「揉內勞宮」同用,能清心除煩,改善口舌生瘡。
  • 若痰熱內擾,可加「推膻中」以寬胸化痰。

此穴為小兒推拿外治熱證之代表,操作簡便且安全,然須辨明寒熱虛實,以手法輕重調節清熱力度。歷代醫家對其定位與操作雖有細微差異,然其清熱透邪之核心功效一致,廣泛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