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花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天花板」之詳解

「天花板」為中醫對人體上齶之俗稱,因其形似建築之頂棚而得名。此部位位於口腔內上部,分為前後兩部分:前段為硬齶,由骨質結構支撐;後段為軟齶,由肌肉與黏膜組成,具彈性且參與發聲與吞嚥功能。

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功能

  1. 經絡聯繫

    • 上齶與任脈、督脈相鄰,任脈行於前正中線,督脈貫通脊柱上行至頭面。中醫認為,此二脈總司人體陰陽氣血,故上齶的狀態可間接反映氣血平衡。
    • 《靈樞·脈度》提及「齦交」穴(位於上唇繫帶與齦交界處),屬督脈,與上齶相鄰,主治齒齦腫痛、鼻塞等症,顯示上齶與經絡的關聯性。
  2. 與臟腑的對應

    • 中醫臟象學說中,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而齶部與脾胃功能相關。若上齶色澤異常(如蒼白、紅腫),可能提示脾胃濕熱或氣虛。
    • 部分學派認為,上齶黏膜的色斑或紋理變化(如「齶黏膜徵」)可輔助診斷內臟疾病,此理論見於現代中醫舌診的延伸應用。
  3. 生理作用

    • 參與發音與呼吸調節,軟齶的升降影響氣流方向,與中醫「肺主氣」的功能相呼應。
    • 吞嚥時軟齶上提,防止食物逆入鼻腔,此機制與「脾主升清」的生理特性相通。

古籍與臨床記載

  • 《黃帝內經》雖未直接提及「天花板」一詞,但多處論及口腔與臟腑關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脾主口……在竅為口。」
  • 明清醫家注重局部診法,如觀察齶部色澤判斷熱證或瘀血,此見於《醫宗金鑑》等典籍。

現代中醫的應用

部分中醫師會結合齶診(觀察上齶形態與色澤)作為輔助診斷手段,尤其於兒科或消化系統疾病中,如見齶黏膜深紅,可能提示體內熱盛;若現青紫色斑,或與血瘀相關。

綜上,「天花板」雖為俗稱,然其結構與功能在中醫理論中蘊含深意,既體現局部與整體的關聯,亦為診療提供細微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