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經

概念溯源

傳經乃中醫傷寒學說之核心概念,源自《黃帝內經》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病邪循經脈系統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傳變過程。《素問·熱論》首創"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之傳經理論框架,後經張仲景臨床驗證與發展,形成完整六經辨證體系。

傳經機制

基本傳變規律

傳統理論認為外邪侵襲人體,多遵循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次序傳變,此謂"循經傳"。然《傷寒論》強調:"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揭示傳經與否關鍵在於正邪交爭狀態。

變異傳經模式

臨床實證顯示傳經存在多種特殊形式:

  1. 越經傳:病邪跨越常規傳變次序,如太陽直傳少陽,多因患者素有經氣偏盛偏衰
  2. 表裡傳:相表裡經脈互傳,如太陽與少陰相表裡,陽明與太陰相表裡
  3. 直中三陰:寒邪不經三陽,直犯太陰、少陰或厥陰,多見於陽氣素虛之體
  4. 合病:兩經或三經同時受邪發病
  5. 並病:一經病證未解,又出現另一經病證

影響因素

正氣強弱

《傷寒論》指出:"血氣弱,腠理開,邪氣因入",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陽氣充足者可阻邪內傳,形成"始終只在一經"之局面;若正虛不固,則易見"傳至二三經而止"或"再傳"之變。

病邪性質

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其傳變特性各異。風性善行數變,易致快速傳經;寒性收引凝滯,多見直中或表裡傳;濕性黏滯纏綿,常導致太陰病遷延。

治療干預

適時運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可阻斷傳經進程。如太陽病及時發汗,可防邪傳陽明;少陽病和解樞機,能避免內陷三陰。

診斷要點

脈證變化

《傷寒論》強調以脈證為傳經判斷依據:"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臨床需密切觀察:

  • 太陽傳陽明:脈由浮緊轉洪大,出現口渴、身熱
  • 陽明傳少陽:脈轉弦,出現口苦、胸脅苦滿
  • 三陽傳三陰:脈轉沉細,出現但欲寐、下利清穀

經氣盛衰

各經氣血多少影響傳變趨勢:

  • 太陽多血少氣,易化熱傳陽明
  • 少陽少血多氣,易氣鬱化火
  • 太陰多氣少血,易生濕困

歷史發展

金元四大家對傳經理論各有發揮:

  • 劉完素強調火熱傳變
  • 李東垣重視脾胃內傷影響傳經
  • 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與傳經關係
  • 張從正主張攻邪以截斷傳經

明清溫病學派更補充衛氣營血與三焦傳變規律,使外感病傳變理論臻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