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會
別名與出處
天會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所指即為「天池穴」。此別名於歷代醫籍中偶有沿用,然臨床多用「天池」之名。
歸經與定位
天池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為心包經之起始穴。其定位於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乳頭外開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處。此穴鄰近心、肺二臟,故與心肺氣機之調節密切相關。
穴名釋義
「天」喻上焦、高位;「會」有交會、匯聚之意。天池穴居胸脅之上,為心包經氣血所聚之處,亦為手厥陰、足少陽兩經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載:「手足厥陰、少陽之會」),故名「天會」,強調其氣血交會之特性。
功能與主治
天池穴具寬胸理氣、散瘀通絡之效,傳統主治如下:
- 心胸疾患:胸悶、心痛、心悸、心煩等心包經氣機不暢之症。
- 肺部病證:咳嗽、氣逆、痰多,尤適於外邪犯肺或痰瘀阻絡者。
- 局部病痛:腋下腫痛、乳癰、瘰癧等經絡瘀滯之疾。
- 熱病:古籍載其可治「熱病汗不出」,與其調節上焦氣機、疏泄鬱熱相關。
刺灸法
古法多針刺三分,灸三壯。今臨床針刺多斜刺或平刺0.5~0.8寸,避開臟器;灸法則以溫和灸為主,慎用直接灸,免傷胸膜。
配伍應用
- 配膻中、內關,治胸痹心痛。
- 配肺俞、尺澤,療咳嗽氣逆。
- 配乳根、肩井,消乳癰腫痛。
學術探討
天池穴雖為心包經之穴,然其位近足少陽經分野,故《類經圖翼》強調其「主瀉胸中之熱」。後世醫家亦重視其「通調三焦」之功,認為此穴可調和上焦氣血,影響中下二焦之樞機,體現「心包代心受邪」與「三焦相火」之理論關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