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火熱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火熱瘡
病證名,首見於《本草綱目》卷二十六。此證初起形似熱疿(痱子),漸成水泡,其狀若火燒灼之瘡瘍,色赤而鮮明,發病急驟者,甚者可危及性命。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火熱瘡多因「熱毒熾盛」或「血分伏火」外發所致。其病機與「心火亢盛」、「三焦鬱熱」密切相關。熱毒內蘊,不得透達,鬱於肌膚,化火成瘡;或外感暑熱邪氣,與內火相搏,發為急症。
臨床表現
- 初起階段:皮膚現細小紅疹,狀如熱疿,伴灼熱感。
- 進展期:疹轉水泡,泡壁薄而透亮,基底赤紅,形似火燎之瘡,痛癢交作。
- 重症者:水泡迅速蔓延,或伴身熱煩渴、舌絳脈數等熱入營血之象。
治法與方藥
-
外治法
- 《近效方》載:以鮮雲台葉(即蕓菜)搗汁,調和大黃、芒硝、生鐵衣(鐵鏽)共研細粉,外塗患處。此方取其清熱解毒、涼血斂瘡之效。
- 另可選用青黛散(青黛、黃柏、石膏等)調麻油外敷,以瀉火解毒。
-
內治法
- 清熱涼血:方如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適用於熱毒熾盛、迫血妄行者。
- 瀉火解毒: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加減,適用於三焦火毒壅滯之證。
- 暑熱夾濕:合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暑利濕。
古籍補充
《外科正宗》提及類似瘡瘍,稱「火赤瘡」,治法強調「涼血瀉心」;《醫宗金鑒》則歸類於「火丹」範疇,認為與「心脾積熱」相關,可參酌涼膈散加減。
辨證要點
天火熱瘡須與「天皰瘡」、「丹毒」等鑑別:
- 天皰瘡:泡壁鬆弛,易潰破滲液,多屬脾虛濕蘊。
- 丹毒:皮膚焮紅成片,邊緣隆起,伴寒熱,屬風熱化火。
此證貴在辨明熱毒深淺,急症當以「清、解、瀉」為先,外治內服並行,以遏病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