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涇

天涇為經穴別名,首見於朝鮮醫學典籍《東醫寶鑒》,其記載與「天泉」相通,實指同一穴位。以下從中醫理論角度,詳述其定位、歸經及主治功能。

穴位定位與歸經

天涇(天泉)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上臂前內側。具體取穴法如下:

  • 標準定位:在臂內側,腋前紋頭下2寸,當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 解剖層次:淺層布有臂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肌皮神經分支及肱動脈分支分布。

中醫理論與功能

  1. 氣血調節
    天泉為心包經之穴,心包代心受邪,此穴可調節心氣血運行。《靈樞·經脈》提及心包經「主脈所生病」,故天泉能疏通經絡瘀滯,改善胸悶、心悸等氣滯血瘀之症。
  2. 主治範疇

    • 心胸病症:如心絞痛、胸脅脹滿,因心包經絡貫膈,此穴可寬胸理氣。
    • 局部疾患:上臂內側痛、肩臂不舉,屬「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應用。
    • 情志病:中醫認為心包與情志相關,刺激天泉可緩解憂鬱、煩躁等症。

刺灸法與配伍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酸脹感可向肘部擴散。
  • 艾灸:溫和灸10~15分鐘,適用於寒凝經脈所致痹痛。
  • 配伍穴位
    • 配內關、膻中,增強寬胸解鬱之效;
    • 配曲澤、郄門,改善心區刺痛。

古籍考證

除《東醫寶鑒》外,《針灸甲乙經》亦載天泉穴,但未用「天涇」之名,後世醫家多視二者為同穴異名。此穴在朝鮮醫學中沿用較廣,反映中韓醫學交流之痕跡。

天涇(天泉)之應用,體現中醫「同穴異名」現象,其臨床價值於心系疾病及局部治療中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