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臼

天臼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後於《外台秘要》中記載為「天白」。此穴即為「通天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之要穴,位於頭部巔頂,具通調氣機、開竅醒神之效。

定位與取穴

天臼(通天穴)位於頭頂正中線,當前髮際直上4寸,旁開1.5寸處。取穴時可先定位百會穴(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交點),再向前1寸旁開1.5寸即得。

經絡歸屬與特性

通天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與督脈、足厥陰肝經氣血相通。膀胱經主一身之表,通天穴位居巔頂,象應天象,故名「通天」,寓其能溝通天地之氣,調和陰陽。

主治功能

  1. 頭面疾患: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衄,尤善治風邪上擾所致之頭部脹痛。
  2. 神志病症:具醒腦開竅之效,可緩解癲癇、癔病等神志異常。
  3. 五官疾患:古籍載其能治「目眩、青盲無所見」,對目疾、耳鳴亦有輔助療效。
  4. 氣機失調:可調理清陽不升所致之頭重腳輕、氣逆嘔噦。

刺灸方法

古法記載可針刺三分,艾灸三壯。現代臨床多針刺0.3-0.5寸,平刺為主,得氣為度;艾灸宜溫和,慎防灼傷頭皮。

配伍應用

  • 配風池、太陽穴,疏風清頭目,治外感頭痛。
  • 配百會、神庭,升提陽氣,療氣虛眩暈。
  • 配上星、迎香,宣通鼻竅,治鼻淵鼻窒。

古籍考據

《針灸甲乙經》列天臼為通天別名,強調其「主頭痛重,暫起僵仆」;《外台秘要》以「天白」稱之,載其「主鼻鼽衄,項痛」。後世醫家如《醫宗金鑒》進一步闡述其「升清降濁」之功,為頭風要穴。

此穴名雖異而實同,體現中醫穴名演變之脈絡,臨床應用當以「通天」為準,然溯其源流,不可不知「天臼」之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