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疽
天疽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靈樞·癰疽》,指發於頸部之癰疽,其特徵為腫大色赤黑,病情兇險。後世醫家對其發病部位及證治有不同論述,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靈樞》所述之天疽
《靈樞》記載,天疽發於頸部,若未及時治療,熱毒可下侵淵腋(腋下深處),傷及任脈,並內灼肝肺,導致危候。此症可能與頸淋巴結結核(瘰癧)潰爛後合併感染相關,屬陰疽範疇,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而成。
二、《外科正宗》之天疽與銳毒
明代《外科正宗》進一步區分,將發於耳後一寸三分高骨處(即乳突部位)之疽稱為「天疽」(左側)與「銳毒」(右側),歸屬少陽膽經。病因多為情志內傷,肝膽鬱火凝結,加之局部肌肉薄弱,氣血難達,故預後較差。
- 順證:紅腫熱痛,速潰膿出者,提示毒隨膿泄。
- 逆證:瘡色紫黑堅硬、遲遲不潰或潰後難斂者,多屬氣血衰敗、毒邪內陷。
治療:
- 初起期:宜疏肝清熱,方用柴胡清肝湯(柴胡、黃芩、梔子等)。
- 成膿期:若膿將成未成,宜托毒透膿,選托里消毒散(人參、黃耆、當歸等)。
- 潰後虛弱:氣血不足者,用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外治可敷烏龍膏(陳小粉、草烏等)以消腫散結。
三、《仙傳外科方》之異說
另有文獻如《仙傳外科方》將「腦疽」(發於後頭枕部之疽)稱為天疽,屬督脈與膀胱經所主,證治參見腦疽條,多因陰虛火熾或濕熱上壅所致。
中醫病機與辨證關鍵
天疽雖因部位不同而病名有異,然其核心病機均與火毒凝滯、氣血壅滯相關,且因發病部位多屬經絡交會或氣血薄弱處,故病情易趨險惡。臨床須辨明經絡所屬、膿成與否及氣血盛衰,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