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化之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化之腑
傳化之腑為中醫臟象學說中的特定概念,指人體內具有「傳導、消化、輸瀉」功能的五個器官,包括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腑的共同特徵為「瀉而不藏」,即其生理功能以傳導與排泄為主,不同於五臟的「藏而不瀉」。
傳化之腑的生理特性
- 象天而動
根據《素問·五臟別論》,傳化之腑為「天氣之所生」,其氣象天,主運動不息。天屬陽,主動,故五腑的功能以動態傳輸為核心,如胃之受納腐熟、小腸之泌別清濁、大腸之傳導糟粕、膀胱之排泄尿液,以及三焦之通調水道與氣機。 - 受納濁氣,輸瀉為用
傳化之腑接受五臟代謝後的「濁氣」(如食物殘渣、水液代謝產物),並將其轉化、輸送至體外。此過程強調「不能久留」,需保持通暢,否則易致病理變化,如胃滯、便秘、癃閉等。 -
與五臟表裡相合
傳化之腑與五臟存在陰陽表裡關係:- 胃合脾: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為氣血生化之源。
- 小腸合心:小腸分清泌濁,心火下助其化物。
- 大腸合肺: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
- 膀胱合腎:腎氣化水液,膀胱儲排尿液。
- 三焦無形,通聯臟腑:主司氣化與水道,與心包相表裡。
各腑功能分述
-
胃
- 稱「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其氣以降為順。
- 胃氣為後天之本,與脾共稱「中焦如漚」。
-
小腸
- 「受盛之官」,承接胃初步消化的食糜,進一步「分清泌濁」:
- 清者(水穀精微)吸收輸脾。
- 濁者(糟粕)下傳大腸,廢液下注膀胱。
- 「受盛之官」,承接胃初步消化的食糜,進一步「分清泌濁」:
-
大腸
- 「傳導之官」,接受小腸下移的糟粕,吸收殘餘水分,形成糞便排出。
- 功能依賴肺氣肅降與腎陽溫煦。
-
膀胱
- 「州都之官」,暫儲尿液,氣化後排出。
- 《內經》言:「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
三焦
- 「決瀆之官」,分上、中、下三部,總司氣化與水道:
- 上焦如霧(宣發衛氣、輸布精微)。
- 中焦如漚(腐熟水穀、化生氣血)。
- 下焦如瀆(排泄二便、代謝廢液)。
- 「決瀆之官」,分上、中、下三部,總司氣化與水道:
臨床意義
傳化之腑的功能失常多表現為「不通」或「不降」,如胃氣上逆之嘔吐、大腸傳導失司之便秘、膀胱氣化不利之淋證等。治療上重視「通腑」與「調氣」,如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方劑如承氣湯類、五苓散等均體現此原則。
此五腑的協調運作,體現中醫「動態平衡」的整體觀,亦為「六腑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理論的實踐基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