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隔
鼻隔,又稱「鼻中隔」,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首見於明代醫家李梴所著之《醫學入門》。此部位位於鼻腔正中,由骨質與軟骨構成,分隔左右鼻腔,為鼻腔結構之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對鼻隔之認識
中醫理論中,鼻為「肺之竅」,與肺、脾、肝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鼻隔雖屬局部結構,然其功能與氣血運行、經絡通暢息息相關。
-
生理功能
- 司呼吸:鼻隔為氣道之屏障,協助引導氣流,使呼吸順暢。
- 調節氣血:鼻隔所在之鼻腔,為督脈、陽明經所過之處,與全身氣血運行相連。若鼻隔偏曲或受損,可能影響局部氣血流通,甚或牽涉整體氣機。
-
病理表現
- 鼻隔偏曲: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外傷所致,可致鼻塞、呼吸不暢,甚則影響嗅覺。
- 鼻衄(鼻出血):鼻隔黏膜薄弱,若肺熱上熏、肝火上炎,或脾不統血,皆可導致此處出血。
- 鼻淵(鼻竇炎):鼻隔若因風熱或痰濕壅滯,可能加重鼻腔氣血不暢,誘發鼻淵,症見流濁涕、頭痛等。
-
與經絡之關係
- 手陽明大腸經:其支脈上挾鼻孔,與鼻隔相連,故大腸經有熱時,可反映於鼻部。
- 督脈:行經鼻柱,鼻隔之氣血盛衰,亦受督脈陽氣影響。
綜上所述,鼻隔雖為局部結構,然其生理、病理皆與中醫整體觀念相合,臨證時需結合臟腑、經絡辨證,方能全面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