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廓

天廓為中醫眼科「八廓」之一,其名源於《銀海精微》,又稱「乾廓」、「乾天廓」、「傳道廓」、「傳送廓」或「傳導廓」。八廓學說以自然方位與臟腑相應為理論基礎,天廓對應西北乾卦,與肺、大腸之氣相通,主司氣機傳導。

理論源流與定位

  1. 《審視瑤函》
    以白睛(氣輪)血絡分布為依據,提出天廓「絡通大腸之腑,臟屬於肺」。肺主宣發肅降,與大腸相表裏,共司「傳送之官」之職,故天廓異常可反映肺與大腸功能失調。
  2. 《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與《目經大成》
    明確天廓位於白睛(結膜與鞏膜部),歸屬大腸經。白睛赤脈纏繞或色澤異常,可能提示大腸積熱或肺氣壅滯。
  3. 《雜病源流犀燭》與《張氏醫通》
    提出「乾天屬肺」,強調天廓雖主大腸,然其根本在肺氣宣降。肺失清肅可致大腸傳導失常,反映於目則見白睛病變。
  4. 陳達夫《中醫眼科六經法要》
    進一步定位天廓於白睛顳下方(外眥下方區域),屬手陽明大腸經所主。此處血絡變化,可為辨治大腸實熱或肺燥之依據。

臟腑經絡聯繫

天廓與「肺—大腸」軸密切相關:

  • 肺氣宣發: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其氣通於白睛。肺熱上攻可致白睛紅赤、乾澀。
  • 大腸傳導:大腸積滯可循經上擾,見眼瞼腫脹、眵多黏結。

臨床辨證要點

天廓病變多見於外障眼病,如:

  • 肺經風熱:白睛浮腫,赤脈淺表,伴咳嗽鼻塞。
  • 大腸實熱:白睛深紅,眵黃硬結,兼便秘口臭。
  • 肺陰不足:白睛乾燥,血絡細密,日久不愈。

治則以清肺通腑為主,方如瀉白散桑白皮湯;陰虛者佐以養陰清肺湯。外治可配合針刺攢竹、合谷等穴,以疏調肺腸氣機。

(註:八廓理論歷代醫家見解不一,臨床需結合整體脈證綜合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