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癇
痰癇為中醫癇證之一,屬癇病發作時伴隨明顯痰濕證候者。其名首見於《奇效良方》,書中記載:「痰癇為病,此患似張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發作時患者肢體驚搐,或頭目昏蒙,狀如狂亂,神識恍惚,似夢非夢,甚者耳不能聞、目不能視,痰聲漉漉,發作頻率無定時,多與痰濕內擾、肝風夾痰上蒙清竅相關。
病因病機
痰癇之成,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情志過極,導致痰濁內生。痰濕壅滯於經絡臟腑,遇肝風內動或氣機逆亂時,痰隨風升,上蒙心竅,阻塞清陽,故發為癇證。其痰可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有形者可見喉中痰鳴、嘔吐涎沫;無形者則為痰濁內蘊,擾亂神明,致神識昏蒙。
臨床表現
- 發作期: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喉中痰鳴,口吐涎沫,面色青紫,或伴尖叫聲,目睛上視,發作時間長短不一。
- 間歇期:平日或見胸悶痰多、頭暈目眩、精神倦怠,舌苔厚膩,脈滑或弦滑。部分患者發作前可有先兆,如脘腹痞滿、情緒躁動。
證型分類
痰癇可進一步辨證分型,常見如下:
- 風痰閉阻:發作時抽搐劇烈,痰聲如鋸,面赤唇紫,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 痰火擾神:兼見煩躁易怒、口苦咽乾,發作後頭痛目赤,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
- 脾虛痰盛:發作較緩,痰多氣短,平日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胖有齒痕。
治療原則
以「豁痰開竅、熄風定癇」為主,依證型配伍:
- 風痰者,選用定癇丸(《醫學心悟》)加減,含天麻、膽南星、半夏等。
- 痰火者,以黃連溫膽湯合礞石滾痰丸清火滌痰。
- 脾虛者,以六君子湯健脾化痰,佐以遠志、石菖蒲化濁開竅。
古籍論述
《證治準繩·癇》提及:「痰癇者,因驚風食傷而得之。」強調痰與風、食滯互結為病;《醫宗金鑒》則指出痰癇發作「如醉如癡」,需區別於狂證,重在痰濁為患。
痰癇之辨治,需結合痰濕與風、火、虛之兼夾,臨床亦常與「五癇」(肝、心、脾、肺、腎癇)交互參照,以明病位深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