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籠

天籠為經穴別名,首見於《循經考穴編》,乃手太陽小腸經之要穴「天窗」的別稱。此穴位於頸側,具通絡開竅、清利頭目之效,臨床多用於治療頭面五官及頸項疾患。

定位與解剖

天籠(天窗)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喉結平齊,約當下頜角後方凹陷處。其深層為頸闊肌與胸鎖乳突肌,分佈有頸外動脈分支及耳大神經、頸橫神經等,氣血運行與手足少陽、太陽經脈相貫。

主治功能

  1. 頭面疾患: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目赤腫痛,乃手太陽經「上頰至目銳眥」之脈氣所發。
  2. 頸項病症:緩解頸強、瘰癧(淋巴結腫大)、咽喉腫痛,因其脈絡「循頸走太陽之前」,能疏泄局部鬱熱。
  3. 氣機不暢:古籍載其可治「暴喑不能言」,緣於小腸經別「入腋走心」,調心氣以開音竅。

刺灸方法

古法以毫針直刺0.3~0.5寸,得氣為度,忌深刺傷及深部血管。灸法則用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5~10分鐘,以局部溫熱為宜。

配伍應用

  • 配聽宮、翳風,治耳鳴耳聾;
  • 配合谷、少商,療咽喉腫痛;
  • 配風池、太陽,疏風清熱以治頭痛。

學理探源

《靈樞·根結》提及「太陽為開」,天窗(天籠)位處頸部「關闔」之要,司氣機升降。其名「窗」者,喻為通達清陽、透泄邪熱之竅,與「天牖」「天容」等穴共構頸項部氣血輸布樞紐。

此穴別名流變,反映歷代醫家對經穴功能的多維詮釋,亦體現中醫「同穴異名」之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