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馬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馬瘡
病名
天馬瘡,見載於明代周慎齋所著《秘傳女科》,其文曰:「陰戶生瘡名天馬瘡。」此症屬中醫婦科外陰瘡瘍範疇,與「陰蝕」一病相類,後世醫家多將二者並論。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馬瘡之發病,多因濕熱下注、毒邪蘊結所致。其機理可分述如下:
- 肝經濕熱:足厥陰肝經循行繞陰器,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熱,或外感濕邪,濕熱互結,循經下注陰戶,腐蝕肌膚,遂生瘡瘍。
- 脾虛濕盛: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流注下焦,蘊而化熱,濕熱搏結,侵蝕外陰。
- 外感毒邪:外陰不潔,或交媾不節,感染穢毒,蟲蝕陰中,腐肉潰膿,發為瘡瘍。
臨床表現
天馬瘡主要見於女性外陰部,症見:
- 陰戶生瘡,或紅腫潰爛,膿血淋漓。
- 局部灼熱疼痛,瘙癢難忍。
- 伴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氣味腥臭。
- 嚴重者可致陰部潰瘍深陷,久不癒合。
辨證分型
- 濕熱下注證:瘡面紅腫灼痛,帶下黃稠,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肝鬱化火證:瘡口周圍色紫暗,兼見胸脅脹痛,煩躁易怒,舌邊尖紅,脈弦數。
- 脾虛濕蘊證:瘡面潰爛日久不斂,分泌物清稀,神疲乏力,舌淡胖有齒痕,脈濡緩。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祛濕斂瘡為主,佐以疏肝健脾。內治外治並用,標本兼顧。
- 內治法
- 濕熱下注: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瀉肝經濕熱。
- 肝鬱化火:以丹梔逍遙散疏肝解鬱,清熱涼血。
- 脾虛濕蘊:予完帶湯合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化濕止帶。
- 外治法
- 以苦參湯、蛇床子湯煎水熏洗,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潰爛處可外敷青黛散、黃連膏,解毒生肌。
古籍考據
除《秘傳女科》外,清代《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亦提及陰蝕一症,描述其「陰中蝕爛,痛癢不已」,治法強調清肝化濕,與天馬瘡之論述互為補充。
天馬瘡一病,雖名見古籍,然其理法方藥與現代中醫婦科之外陰潰瘍、陰部濕疹等症多有相通,臨證需詳辨病機,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