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門穴

天門為中醫推拿常用穴位之一,其定位與功效因應不同典籍與臨床應用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1. 額天門(眉心至前髮際線)

    • 定位:自眉心(印堂)向上至前髮際正中成一直線。
    • 操作:以拇指指腹自眉心推至髮際,稱為「開天門」,為小兒推拿常用手法。
    • 功效:具發汗解表、疏風散邪之效,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等表證,亦能安神定驚,緩解小兒夜啼。
    • 理論依據:此處屬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推拿可調和營衛,開泄腠理,助邪外透。
  2. 內八卦之乾宮(神門)

    • 定位:根據《幼科推拿秘書》,天門亦指手掌內八卦穴中的「乾宮」,位於大小魚際交接處(近腕橫紋)。
    • 操作:常與「天門入虎口」手法配合,以拇指按揉或推運此穴。
    • 功效:主調氣機升降,用於脾胃不和、腹脹、嘔吐等症,亦能鎮靜安神。
  3. 指端天門(拇指或食指末端)

    • 定位:見於《小兒推拿秘訣》,指拇指橈側或食指指尖部位。
    • 操作:掐揉或直推此處,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使用。
    • 功效:清熱開竅,適用於高熱驚風、神昏等急症。
  4. 天庭穴別稱

    • 部分文獻將天門與「天庭穴」(位於前額中央,近髮際處)互通,主治頭面諸疾,如眩暈、目赤等。

中醫理論延伸
天門穴的多元定位反映中醫「同穴異治」特色,其作用機理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

  • 督脈關聯:額天門位於督脈所過,督脈總攝諸陽,推拿可激發陽氣,驅散表邪。
  • 手部反射:掌部乾宮對應肺與大腸經,調節氣機;指端天門則依「井穴」特性,瀉熱醒神。

此穴組臨床多用於小兒,因小兒臟腑嬌嫩,推拿手法更易見效,然成人外感或頭面疾患亦可辨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