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化

在中醫理論中,「傳化」為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指五臟疾病的傳變與轉化過程。此過程涉及疾病由一臟腑向另一臟腑的傳遞,或疾病性質的轉變,其機制與五行生克、氣血運行及情志因素密切相關。

一、傳化之理論基礎

  1. 五行生克傳變
    五臟對應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疾病傳化常依五行相生相剋之序。如:

    • 相生傳變:如肝(木)病傳心(火),為「母病及子」;心(火)病傳脾(土),亦屬此類。
    • 相剋傳變:如肝(木)病傳脾(土),為「木乘土」;或脾(土)病傳腎(水),即「土侮水」。
      此類傳變多見於慢性病,病情較緩,然若未及時調治,可漸次深入。
  2. 非次傳化
    《素問·玉機真臟論》指出,疾病亦有「不以次傳」者,多因情志驟變(憂、恐、悲、喜、怒)直接干擾臟腑氣機,導致跳躍式傳變。例如:

    • 大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引發嘔吐、脘痛,未經相生相剋之序。
    • 過喜傷心,心火亢盛下汲腎水,致腎陰虧虛,此類傳化病情急重,易成「大病」。

二、傳化之關鍵因素

  1. 正邪盛衰
    正氣不足則邪氣內陷,疾病易傳;正氣充盛則邪難深入,或僅停留於表淺經絡。如《素問·評熱病論》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2. 病邪性質

    • 六淫傳化:風邪善行數變,易致疾病快速傳變;濕性黏滯,則病勢纏綿,傳化緩慢。
    • 痰瘀互結:痰飲、瘀血內阻,可致疾病轉化為癥積、痺證等頑疾。
  3. 情志影響
    七情過極可直接損傷相應臟腑,並引發連鎖傳變。如《靈樞·口問》云:「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三、傳化之臨床表現

  1. 表裡傳變
    外邪由表入裡,如風寒初犯皮毛,繼傳肺臟,見咳嗽、胸悶;甚者內傳心包,現神昏譫語。
  2. 寒熱轉化
    疾病性質可因體質或治療不當而變化。如陽盛之體,寒證可化熱;陽虛之體,熱證亦可轉寒。
  3. 虛實轉歸
    實證久病耗氣,轉為虛證(如肝鬱化火傷陰,成肝陰虛);虛證兼夾痰瘀,則虛中夾實。

四、經典文獻佐證

  • 《素問·生氣通天論》強調:「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指出病程遷延可致氣機逆亂,臟腑失調,終成難治之症。
  • 《金匱要略》論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闡明治未病時需預判傳化途徑,提前干預。

綜言之,「傳化」體現中醫對疾病動態演變的深刻認識,其規律結合五行、氣血、情志等多維度,為臨床辨證與防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