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泡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天泡瘡 (Bullous Impetigo)

天泡瘡,又稱天泡瘡,是一種皮膚發泡性疾病,多發於夏秋之間,小兒易患。其病因為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形成水泡。病情發展急速且具有傳染性。初起時,皮膚出現清晰的、皮膚薄而光亮的潦漿水泡,泡頂白色而根基皮膚呈紅赤色。破裂後會有滋水流出,且伴有激痛和劇癢,迅速擴散。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化膿結痂,持續不斷。這相當於膿皰瘡病。治療應清熱解毒和利濕,內服中可以用清暑湯或黃連解毒湯,外用則可選擇青黛散或三石散進行敷貼。

另外一種天泡瘡則沒有季節性和傳染性,病情發展緩慢。此種疾病主要由心火妄動、脾濕內蘊、外越皮膚引起。症狀表現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其泡基皮膚也呈赤紅色,與前者相似。但是此類水泡的壁薄,容易因為摩擦而滋水。患者通常伴有長期發熱、胸悶和食慾不振等症狀。如果病情持續時間較長,又可能會出現潮熱、舌紅光澤和脈細數等陰虛的表現。治療上應清熱除濕,內服中可選擇清脾除濕飲。如果陰虛症狀明顯,則可選擇養陰益胃的方法,使用益胃湯或清脾甘露飲。外用可以選擇石珍散。

《外科發揮》卷六:“天泡瘡,發於夏秋,多小兒有之。因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發泡瘡。初起者,潦漿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頂白而根基膚色紅赤,破則外流滋水,癢痛並作,蔓延迅速,甚則化膿結痂,綿延不斷。治宜清熱解毒利濕之劑,方用內服清暑湯,或黃連解毒湯,外用多選青黛散或三石散敷貼。”

《醫學正傳》卷十六:“天泡瘡,發於夏秋,多小兒有之。因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發泡瘡。初起者,潦漿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頂白而根基膚色紅赤,破則外流滋水,癢痛並作,蔓延迅速,甚則化膿結痂,綿延不斷。治宜清熱解毒利濕之劑,方用內服清暑湯,或黃連解毒湯,外用多選青黛散或三石散敷貼。”

《醫學心悟》卷十三:“天泡瘡,發於夏秋,多小兒有之。因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發泡瘡。初起者,潦漿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頂白而根基膚色紅赤,破則外流滋水,癢痛並作,蔓延迅速,甚則化膿結痂,綿延不斷。治宜清熱解毒利濕之劑,方用內服清暑湯,或黃連解毒湯,外用多選青黛散或三石散敷貼。”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天泡瘡,發於夏秋,多小兒有之。因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發泡瘡。初起者,潦漿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頂白而根基膚色紅赤,破則外流滋水,癢痛並作,蔓延迅速,甚則化膿結痂,綿延不斷。治宜清熱解毒利濕之劑,方用內服清暑湯,或黃連解毒湯,外用多選青黛散或三石散敷貼。”

《醫宗金鑒》卷十三:“天泡瘡,發於夏秋,多小兒有之。因暑濕之邪,侵犯肺經不得宣泄,鬱於皮膚而發泡瘡。初起者,潦漿水泡,界限清晰,皮薄而光亮,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