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泡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泡瘡

天泡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皮膚病症,首載於明代薛己《外科發揮》卷六。此病名涵蓋兩種臨床表現相似但病因病機各異之皮膚發泡性疾病,需詳加辨別。

暑濕型天泡瘡

此型多發於夏秋之際,小兒尤易罹患。其病因病機主要為:

  • 外因:暑濕之邪外襲
  • 內因:肺經鬱熱不得宣洩
  • 病位:主要在肺與肌表

臨床特徵

  • 發病急驟,具傳染性
  • 初起為潦漿水泡,界限分明
  • 泡壁薄而光亮,頂白根赤
  • 破潰後流滋水,伴癢痛
  • 易化膿結痂,蔓延迅速

此型相當於西醫之「膿皰瘡」,屬感染性皮膚病。

治療原則

  • 內治:清熱解毒、利濕透邪
  • 方藥
    • 清暑湯(《外科正宗》方):清暑利濕,適用於暑濕偏重者
    • 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力強,適用於熱毒熾盛者
  • 外治
    • 青黛散:清熱解毒、收濕止癢
    • 三石散(滑石、爐甘石、赤石脂):收濕斂瘡

心脾濕熱型天泡瘡

此型發病與季節無關,病程較緩,無傳染性。其病因病機為:

  • 內因:心火妄動,脾濕內蘊
  • 病機:濕熱外越肌膚
  • 病位:主要在心、脾二經

臨床表現

  • 皮膚出現大小不等水泡
  • 泡壁松薄易破,基底皮膚紅赤
  • 伴長期發熱、胸悶、納差
  • 久病可見:
    • 潮熱骨蒸
    • 舌紅光剝
    • 脈細數等陰傷之象

辨證論治

  1. 濕熱蘊結證

    • 治則:清熱除濕
    • 方藥:清脾除濕飲(《醫宗金鑒》方)加減
      • 組成:白朮、赤苓、梔子、澤瀉、黃芩、枳殼、蒼朮、麥冬等
  2. 陰傷證

    • 治則:養陰益胃
    • 方藥:
      • 益胃湯(《溫病條辨》方):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等
      • 清脾甘露飲:養陰清熱兼祛濕

外治

  • 石珍散(《外科正宗》方):煅石膏、輕粉、青黛、黃柏等,共研細末外敷

鑑別要點

兩型天泡瘡主要區別在於:

  • 發病季節
  • 傳染性有無
  • 病程緩急
  • 伴隨症狀
  • 病機深淺

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根據病機不同而施以相應治法,體現「同病異治」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