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然不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夭然不澤」中醫名詞詳解
「夭然不澤」為中醫診斷學專用術語,用以描述患者面部呈現枯槁晦暗、缺乏光澤的病理性色澤。此徵象多見於慢性疾病後期或重症階段,屬中醫「病危面容」之典型表現,反映臟腑精氣衰敗、氣血嚴重耗傷之病理狀態。
一、經典理論溯源
《靈樞·決氣》明確記載:「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指出此症與「血脫」(氣血嚴重虧虛)直接相關。中醫理論認為,面部色澤為「五臟之鏡」:
- 心主血脈:心血不足則面色無華
- 脾主運化:脾虛失運則氣血生化無源
- 腎藏精:腎精虧竭則精微不能上榮
三者功能失調,皆可導致面部失去正常紅潤光澤,呈現枯槁如草木凋零之「夭」態。
二、病機與臨床意義
-
氣血雙虧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長期慢性病耗傷氣血,致使:- 面部失於溫煦濡養 → 色如枯骨
- 經脈空虛不充 → 脈象細弱無力
-
胃氣衰敗
《內經》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衰敗時:- 水穀精微無法化生氣血 → 面色失去「明潤含蓄」的正常特徵
- 伴隨納呆、消瘦等症狀
-
精氣耗竭
久病及腎,真陰真陽虧損時:- 面色晦暗如蒙塵垢
- 常兼見形寒肢冷或潮熱盜汗等陰陽離決之象
三、鑑別診斷要點
需與相似證候進行區分:
證型 | 面色特徵 | 伴隨症狀 |
---|---|---|
夭然不澤 | 枯槁晦滯,如草木凋 | 形銷骨立,脈微欲絕 |
面色蒼白 | 淡白無華 | 氣短乏力,舌淡苔薄 |
面色萎黃 | 黃而黯淡 | 脘痞便溏,肢體浮腫 |
四、相關經典論述延伸
- 《難經·二十四難》提出:「足少陰氣絕,即骨枯…故齒長而垢,髮無潤澤。」進一步闡述腎精虧竭與體表失潤的關聯性。
- 清代《醫宗金鑑·四診心法》強調:「色見枯夭,雖有餘症,亦凶。」指出此徵象預後不良的警示意義。
此症候多提示疾病進入危重階段,需結合四診合參以判斷病勢轉歸。歷代醫家視「色澤復潤」為治療有效的關鍵指徵,反映氣血漸復、胃氣來復之佳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