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蛇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蛇毒
天蛇毒,又稱天蛇瘡,為中醫病名,指因接觸草間毒蛛、蛇毒等外邪,導致肌膚潰爛、膿瘡流注之疾。首見於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載有患者「通身潰爛,號呼欲絕」,後經僧人辨識為蛇毒所致,以秦皮煎湯飲用而癒。然「天蛇」究竟為何物,古籍記載不一,或指草間黃花蜘蛛,或泛指蟲蛇之毒氣侵襲人體。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因外傷肌腠,復感風濕熱毒,或遭蟲蛇咬螫,毒邪內蘊,鬱於皮肉而成。《外科啓玄》進一步指出,其發病與「草中花蜘蛛螫傷,復被水濕外浸」相關,濕毒相搏,浸淫肌膚,遂生瘡癢。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多見紅腫、水泡,搔癢劇烈,破後流黃黏膿水,甚則潰爛蔓延,伴隨身熱煩躁。若毒邪深竄,可致經絡阻滯,氣血凝滯,症見局部麻木疼痛,或全身癥瘕積聚。
治法與方藥
-
內治:以清熱解毒、祛濕涼血為主。
- 若毒熱熾盛,可用黃連解毒湯加減,或依《夢溪筆談》所載,以秦皮煎汁內服,取其苦寒燥濕、清肝解毒之效。
- 濕重者,配伍五苓散或萆薢滲濕湯,化濕通絡。
-
外治:
- 瘡面未潰,可敷二味拔毒散(雄黃、白礬),解毒斂瘡。
- 潰爛流膿者,以黃連膏或青黛散外塗,清熱收濕。
古籍考證
《夢溪筆談》未明言「天蛇」具體所指,後世醫家推測可能與毒蛛、蛇蟲相關。明代《外科啓玄》則明確歸因於蜘蛛螫傷,並描述其「泡癢粘汁」之狀,與今之蟲咬性皮炎類似,然中醫更強調「毒邪內攻」之全身病機,非僅限局部。
此症雖名「天蛇」,實涵蓋蟲毒、濕熱交爭之廣義病候,治法重在辨毒邪性質,分消濕熱,兼顧內外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