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壽

天壽為中醫養生術語,指人體先天稟賦所定之自然壽命年限,又稱「天年」。此概念源於上古典籍,如《尚書·君奭》載:「天壽平格,保又有殷」,意指天賦壽命與德行相合,方能長保國祚;《史記·楚世家》亦言:「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反映古人視盡享天年為福澤。

中醫理論基礎

  1. 先天稟賦與腎氣
    中醫認為天壽長短與「先天之本」——腎氣密切相關。《黃帝內經》強調「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腎精充盈則生命力旺盛,壽數綿長。若父母精血充盛,胎兒得稟先天之精充足,則根基穩固,反之則易早衰。
  2. 經絡氣血與臟腑平衡
    《靈樞·天年》詳述人體從幼至老的氣血盛衰規律,指出「五臟堅固,血脈和調……通利營衛,故能長久」。天壽的實現需依賴臟腑協調、氣血通暢,尤以心、肝、脾、肺、腎五臟功能平衡為關鍵。
  3. 陰陽調和
    陰陽學說中,天壽者必符「陰平陽祕」之態。《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陽互根互用,維繫生命活動。若陰陽離決,則「精氣乃絕」,壽命折損。

養生與天壽之關係

雖天壽屬先天定數,然中醫強調「後天調攝」可趨近天年上限:

  • 順應四時: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契合自然節律以養氣。
  • 調神攝生:情志過極傷及五臟,故「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為養壽要訣。
  • 飲食有節: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節制五味、避開「膏粱厚味」,可減內傷。

古籍論述延伸

《類經》註解「天年」時,提出「天癸竭」與壽限之關聯,認為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後,腎氣漸衰,然善養者仍可延緩衰遲。此說進一步闡明天壽雖有定數,卻非絕對,體現中醫「治未病」的養生觀。

天壽之義,既涵先天命定之理,亦寓後天修為之道,為中醫探討生命本質與養生實踐的核心範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