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絲打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絲打眼
天絲打眼,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載於《審視瑤函》。其症因風揚游絲或空中飄浮細物,偶然觸入目中,致使眼部疼痛不適,俗稱「天絲打眼」。此症屬外障眼病範疇,與「飛絲入目證」同類,皆因外物入眼而發。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絲打眼之發病,多因風邪挾雜游絲、塵埃等異物乘虛侵入眼竅。風性輕揚,易犯人體上部,眼為清竅,位居高位,故易受風邪與外物侵擾。異物入目後,阻滯目絡,氣血運行不暢,故而引發疼痛、澀癢、流淚等症。若不及時處理,異物滯留日久,可能進一步損傷白睛(結膜)或黑睛(角膜),甚則化熱生瘀,導致紅腫加重。
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目中異物感,或如沙礫摩擦,刺痛難睜,淚出不止,白睛紅赤。若游絲細小,藏於瞼內或黏附角膜,需仔細檢視方能發現。嚴重者,可伴見胞瞼腫脹、畏光難睜等症,此為風熱邪毒鬱滯之象。
治法
傳統中醫處理此症,首重清除異物,以「外治」為主。古籍記載可用清水或藥液沖洗目竅,如淡鹽湯、桑葉煎汁等清熱解毒之品,以滌除游絲。若異物深嵌,則需以柔軟羽翎或消毒棉纖輕拭挑出,避免損傷眼絡。後期若見紅腫未消,可配合內服疏風清熱之劑,如《銀海精微》所載「驅風散熱飲子」,以疏風泄熱、活血通絡。
相關證候辨析
天絲打眼與「飛絲入目證」名異實同,皆屬異物入目所致。然古籍另載「物偶入睛證」,泛指各類細小異物誤傷眼目,其範圍較廣;而天絲打眼特指風挾游絲所傷,病因更為具體。此外,若異物未能及時清除,可能轉為「凝脂翳」等黑睛疾患,不可不慎。
中醫理論延伸
此症體現中醫「天人相應」之觀,認為外界風邪與環境異物可直中目竅,與人體內在氣血失和相關。眼為肝之竅,肝血充盈則目能視物無礙;若肝陰不足或衛外不固,則易受外邪侵襲。故治標之餘,亦可從調肝養血、固護衛氣著手,以預防復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