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五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五會

別名與出處
天五會為經穴別名,首載於《針灸甲乙經》,所指即為「人迎穴」。此穴屬足陽明胃經,為臨床常用要穴之一。

穴位定位與解剖
人迎穴位於頸部,喉結旁開1.5寸(約兩橫指),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其解剖層次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深層為頸動脈鞘,內含頸總動脈、迷走神經及頸內靜脈。

經脈歸屬與特性

  1. 經脈屬性:隸屬足陽明胃經,為陽明經氣所聚之處。
  2. 穴名釋義
    • 「天」喻頭頸部高位;「五」指五臟之氣;「會」為交會之意。意指此穴為五臟之氣上匯於頭頸之要衝。
    • 《黃帝內經》提及「胃經多氣多血」,人迎穴恰為氣血旺盛之樞紐。

功能主治

  1. 局部病症:主治咽喉腫痛、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甲狀腺疾患等頸部病證。
  2. 經絡病候:調理陽明經氣,改善頭痛、眩暈、胸悶等氣機上逆之症。
  3. 特殊作用
    • 古典醫籍載其能「通調營衛」,與衛氣運行相關,可調節外感表證。
    • 近現代應用中,針刺此穴須避開動脈,多以淺刺或點刺為主。

配伍與針灸技法

  1. 配伍舉例
    • 太淵穴(手太陰肺經)治咽喉不利;
    • 足三里穴(同屬胃經)加強調和胃氣之效。
  2. 操作禁忌
    • 古法強調「避動脈」,針刺時須謹慎,宜採用斜刺或平刺,深度不超過0.5寸。
    • 艾灸較少用於此穴,以防灼傷血管。

古典文獻佐證

  • 《靈樞·寒熱病》提及:「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 《針灸大成》載其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

天五會(人迎)之臨床價值,體現中醫「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理,兼具局部與整體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