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道之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道之官——大腸的中醫涵義

在中醫理論中,「傳道之官」為大腸的別稱,源自《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此處「傳道」意指傳送與疏導,而「道」亦可解為「導」,強調大腸主司傳化糟粕、導出穢濁的生理功能。唐代醫家王冰註解:「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進一步闡明大腸將食物殘渣轉化為糞便並排出體外的過程。

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

  1. 傳化糟粕
    大腸承接小腸下傳的濁物,吸收其中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魄門(肛門)排出體外。《醫宗必讀》稱:「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而不納,受小腸之滓穢而傳導之。」若大腸傳導失常,可致便秘或泄瀉。
  2. 與肺相表裏
    大腸與肺透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係。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而大腸通暢亦能維持肺氣宣發。臨床上,肺熱壅盛可能導致大腸燥結,反之,大腸積滯亦可影響肺氣宣降,引發咳嗽氣逆。
  3. 與脾胃協同運化
    大腸功能依賴脾胃升清降濁及小腸泌別清濁。若脾胃虛弱,水穀不化,則大腸傳導無力;若濕熱蘊結小腸,下注大腸,則見痢疾、便膿血等症。

病理表現

  • 大腸濕熱:腹痛、下痢赤白、裏急後重,如《傷寒論》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 大腸津虧:糞便乾結難解,多因陰虛或燥熱傷津所致,常見於老年或久病者。
  • 大腸虛寒:泄瀉清冷、腹鳴隱痛,乃陽氣不足,失於溫煦,如《金匱要略》之「大腸有寒者,多鶩溏」。

經絡與氣化
大腸屬手陽明經,其經脈循行過齒、頰,下絡肺臟。故牙痛、面頰腫等症,可從大腸經論治。此外,《靈樞·本輸》提及「大腸主津」,強調其參與水液代謝,進一步體現「變化出焉」的深層意義。

大腸作為「傳道之官」,不僅是西醫學中的排泄器官,於中醫整體觀中更與多臟腑氣化相聯,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人體清濁代謝與氣機升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