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星十一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星十一穴詳解
起源與發展
天星十一穴源自元代《玉龍經》所載《天星十一穴歌訣》,為古代針灸臨床經驗之精華總結。此十一穴皆為臨床常用且療效顯著之要穴,後世《針灸大全》又增補太衝一穴,發展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
穴位組成與特點
天星十一穴由以下穴位組成:
-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 內庭(足陽明胃經)
-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
-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 承山(足太陽膀胱經)
- 崑崙(足太陽膀胱經)
- 環跳(足少陽膽經)
-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
- 通里(手少陰心經)
- 列缺(手太陰肺經)
這些穴位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 皆位於四肢肘膝以下,便於取穴施治
- 多為各經之重要特定穴(如五輸穴、絡穴等)
- 治療範圍廣泛,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 臨床應用安全,適合多種針刺手法
各穴詳解
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 定位: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 特性:胃經合穴,土經土穴
- 主治:脾胃疾患、氣血不足、虛勞贏瘦、下肢痿痹
-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內庭(足陽明胃經)
-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 特性:胃經滎穴,屬水
- 主治:牙痛、咽喉腫痛、胃熱嘔吐、腹脹泄瀉
- 刺灸:直刺0.5-0.8寸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
- 定位: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 特性:大腸經合穴,屬土
- 主治:熱病、咽喉腫痛、手臂痹痛、高血壓
- 刺灸:直刺1-1.5寸
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 定位: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
- 特性:大腸經原穴
- 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發熱、無汗多汗、經閉滯產
- 刺灸:直刺0.5-1寸
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 定位: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
- 特性:膀胱經合穴,屬土
- 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中暑、吐瀉
- 刺灸:直刺1-1.5寸,或點刺出血
承山(足太陽膀胱經)
-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頂端
- 主治: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 刺灸:直刺1-2寸
崑崙(足太陽膀胱經)
- 定位: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特性:膀胱經經穴,屬火
-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難產、足跟痛
- 刺灸:直刺0.5-0.8寸
環跳(足少陽膽經)
- 定位: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外1/3與內2/3交點
-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 刺灸:直刺2-3寸
陽陵泉(足少陽膽經)
-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 特性:膽經合穴,筋會穴
- 主治:脅痛、口苦、嘔吐、下肢痿痹、筋病
- 刺灸:直刺1-1.5寸
通里(手少陰心經)
-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
- 特性:心經絡穴
- 主治:心悸怔忡、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
- 刺灸:直刺0.3-0.5寸
列缺(手太陰肺經)
-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 特性: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 主治:頭項強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
- 刺灸:向上斜刺0.3-0.5寸
臨床應用原則
《天星十一穴歌訣》提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的應用原則:
- 「擔法」指兩穴同用,上下相配,如合谷配太衝(開四關)
- 「截法」指單用一穴,截斷病勢,如高熱獨取曲池
這些穴位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相互配伍,形成多種治療組合,適應各種病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