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行暴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行暴赤

病名
天行暴赤為中醫眼科疾病之一,屬外障眼病範疇,其特徵為目睛驟然赤腫疼痛,難以睜開,多因時行疫氣侵襲目絡所致。此症具傳染性,易於人羣中流傳,甚或一家之中相繼染病,故又稱「天行赤眼」。清代佚名著作《眼科統秘》記載:「目忽然赤腫難開,乃是天行時氣透目所傷,一人傳於一家,致使羞明澀痛。」明確指出其病因與流行性時氣相關,並具傳染特性。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行暴赤主要由外感疫癘之氣或風熱毒邪上攻於目所致。疫氣屬「時邪」,其性暴戾,易從外侵入,客於肝經,因肝開竅於目,故邪熱上壅,導致白睛血絡瘀滯,發為赤腫。此外,若素體肝肺火盛,或脾胃濕熱內蘊,更易感邪化熱,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雙眼或單眼驟發紅赤腫痛,澀癢難忍,畏光流淚,眼瞼難開,甚則眼眵黏結,或伴頭痛、發熱等全身症狀。其赤脈多從白睛周邊向中央蔓延,嚴重者可見胞瞼腫脹如桃。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兼以涼血退赤。內服方可選《審視瑤函》之驅風散熱飲子加減,常用藥物如:

  • 連翹黃芩:清泄肺肝之熱;
  • 梔子大黃:瀉火解毒,導熱下行;
  • 防風薄荷:疏風散邪,透熱外出;
  • 赤芍丹皮:涼血活血,退赤消腫。

若熱毒熾盛,可加蒲公英野菊花以增強解毒之力;若兼濕熱,可佐車前子滑石利濕泄熱。

外治法
外用10%千里光眼液滴眼,千里光苦寒,具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效,可直接緩解局部赤腫。另可用桑葉菊花煎湯熏洗,或以黃連水冷敷,以清熱消腫。

相關鑑別
天行暴赤需與暴風客熱(風熱壅盛所致,無傳染性)、赤絲虯脈(慢性血絡瘀滯)等區別。其關鍵在於發病急驟、傳染性強,且赤脈多從眥部而起,遍及整個白睛。

附:天行赤眼
天行赤眼與天行暴赤病機相似,然前者病情較輕,以白睛紅赤為主,後者則赤腫疼痛更劇,且易伴見胞瞼腫脹。二者治療原則類同,均需注重清熱解毒與隔離防護。

(註:本文所述方藥需於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