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行赤熱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行赤熱症

天行赤熱症,又稱「天行赤眼」,屬中醫眼科外障病範疇,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其特徵為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眼瞼浮腫,並具傳染性,易於家族或鄰里間相互染易,與現代醫學所稱之「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相似。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外感「時行疫毒」,兼夾風熱之邪,上攻於目所致。風熱客於肺經,肺主氣,開竅於鼻,而目為肝之竅,風熱循經上犯,導致白睛(結膜)血絡瘀滯,氣血壅塞,故見赤腫熱痛。若疫毒熾盛,可化火成毒,加重紅腫熱痛,甚則累及黑睛(角膜)。

臨床表現

  1. 白睛赤脈:雙眼白睛驟然充血,血絡怒張,色呈鮮紅或深紅。
  2. 羞明流淚:畏光刺痛,淚液清稀或黏稠,晨起時眼瞼黏著。
  3. 眼瞼腫脹:胞瞼重墜,甚者難以開合。
  4. 頭痛身熱:部分患者兼見發熱、頭痛、鼻塞等表證。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需分風熱偏重與疫毒熾盛之別:

  1. 風熱襲表

    • 主方:驅風散熱飲子(《審視瑤函》)加減。
    • 組成:連翹、牛蒡子、羌活、薄荷、大黃、赤芍、防風、當歸尾、甘草。
    • 加減:若淚多黏稠,加菊花、夏枯草;頭痛甚者,加川芎、白芷。
  2. 疫毒熾盛

    • 主方: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合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 組成:黃芩、黃連、陳皮、玄參、柴胡、桔梗、板藍根、馬勃、升麻、僵蠶。
    • 加減:若黑睛生翳,加穀精草、密蒙花以明目退翳。

外治法

可輔以中藥外洗或熏眼:

  • 金銀花露:金銀花、蒲公英煎湯濾淨,待涼後洗眼。
  • 三黃洗劑:黃連、黃柏、黃芩研末,以淡竹葉煎湯調敷眼瞼。

古籍參考

《銀海精微》提及:「天行赤眼,乃時氣流行,熱毒傳染。」強調其疫癘特性,治法當「急瀉其熱」。《目經大成》進一步指出,此症「非獨風熱為患」,若遷延失治,恐轉為「赤絲虯脈」等慢性眼疾。

天行赤熱症雖多屬外感實證,然臨證須辨明邪氣性質與臟腑關聯,尤重肺肝二經調理,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