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行發斑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行發斑瘡

天行發斑瘡,出自《肘後備急方》,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與後世所稱「痘瘡」相類,屬疫病範疇。此症多因時行疫毒侵襲,內蘊血分,外發肌表所致,其特徵為皮膚現紅斑、丘疹,甚則化膿成瘡,常伴發熱、煩渴等全身症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天行發斑瘡之發病,與「疫毒」「時氣」相關。疫毒屬外感戾氣,其性暴烈,易從口鼻或肌腠侵入人體。若正氣不足,邪毒內陷血分,與營衛相搏,則發為斑瘡。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血分,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疫毒鬱而化熱,燔灼營血,外透肌表,故見斑疹密布。

臨床表現
初起可見發熱惡寒,頭痛身楚,類似外感;繼而熱毒熾盛,斑疹漸顯,先為紅斑,後轉為丘疹、水皰,甚則膿皰潰爛。疹色多深紅或紫暗,提示熱毒深重。若毒邪內陷,可致高熱神昏、譫語等危候。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透疹為主,兼顧扶正祛邪。

  1. 初起邪在衛分:宜辛涼透表,選用銀翹散加減,佐以解毒之品。
  2. 熱入氣營:見斑疹鮮紅、高熱煩渴,用化斑湯或清瘟敗毒飲,清氣涼營。
  3. 毒陷血分:斑色紫黑、神昏者,當急予犀角地黃湯合紫雪丹,涼血解毒開竅。
  4. 後期陰傷:若餘熱未清,陰液耗傷,可選益胃湯或竹葉石膏湯養陰清餘熱。

古籍論述
《肘後備急方》記載此病為「天行發斑」,強調其傳染性與季節性。《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述:「時氣熱毒,蘊積於胃,發於皮膚,狀如蚊蚤所齧,赤斑起,周匝遍體。」明清溫病學派則將痘瘡歸類為「溫疫」,深化對熱毒與血分病機的認識。

此病名雖古,然其論治思路對後世溫病、疫病學說影響深遠,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