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行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行頭痛

病證名,指因時行疫氣(傳染性病邪)侵襲而引發的頭痛,屬外感頭痛範疇。此症首載於《症因脈治·外感頭痛》,其描述:「頭痛之症,初起不因內傷,忽爾頭額作痛,沿門多病,大小傳染。」強調其具群體發病、傳染迅速之特點,與歲運氣候異常、疫癘之氣流行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天行頭痛多因「濕熱疫毒」或「風火時邪」乘虛襲入,上犯清竅,阻滯經絡所致。疫毒之性烈,易兼夾風、火、濕等邪氣,循經上攻頭面,導致氣血壅滯,發為頭痛。若邪毒熾盛,更可鬱而化火,燔灼肌膚,見頭面腫赤焮紅等症。

臨床表現

  1. 主症:突發頭額或全頭劇痛,痛勢脹痛或跳痛,遇風熱加重。
  2. 兼症
    • 身發寒熱(惡寒與發熱並見)。
    • 頭面、頸項腫脹,皮膚焮紅灼熱。
    • 或伴咽喉腫痛、目赤、口乾。
  3.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浮數或滑數,反映熱毒壅盛之象。

治法與方藥

以「清熱解毒、疏風透邪」為大法,兼顧宣散濕濁、通絡止痛:

  1. 羌活敗毒散(《症因脈治》):
    • 組成: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等。
    • 適用:疫毒初襲,表證明顯,頭痛伴惡寒發熱者。
  2. 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 組成:黃芩、黃連、陳皮、玄參、板藍根、馬勃等。
    • 適用:熱毒熾盛,頭面腫痛、咽喉潰爛者,重在清解上焦火毒。
  3. 加減
    • 濕重腫甚:加蒼朮、薏苡仁化濕消腫。
    • 熱盛便結:加大黃、梔子通腑泄熱。

與其他頭痛鑑別

  • 風寒頭痛:痛連項背,惡寒無汗,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如川芎茶調散)。
  • 內傷頭痛:多因氣血虛、肝陽上亢等,病程較長,無傳染性。

天行頭痛屬中醫「疫病」範疇,其辨證須結合時令與疫氣特性,強調「因時制宜」。古籍中亦提及「大頭瘟」「蝦蟆瘟」等類似記載,均為外感疫毒上攻頭面之變證,治法可相互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