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虛

定義與源流
天虛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出自《素問·本病論》,指天數不及而致氣化虛衰之象。其概念與五運六氣之周期性變化密切相關,強調自然界氣候異常對人體臟腑功能的影響。

中醫理論基礎

  1. 天數不及
    天虛之形成,主因司天之氣不足,未能依時令正常布化。如《素問》所言,少陰君火司天之年,若氣運衰少,加之太陰濕土接續而至,則形成「天虛」狀態。此種氣候失序,易使外在邪氣乘虛而入。
  2. 與人體臟腑的關聯
    人體五臟之氣與天地相應,若一臟本虛(如心氣因憂思過度耗傷),復逢天虛之年,則內外相感,邪氣更易深伏。例如:

    • 少陰司天不足:火氣不旺,心陽失於溫煦,易見心悸、神疲。
    • 太陰間至:濕土壅滯,困遏脾陽,可致脘痞、痰濕內聚。

病理機制
天虛狀態下,人體正氣與自然界氣化同步衰弱,形成「虛虛相疊」之勢。此時六淫(如寒、濕、熱)易侵襲對應臟腑,引發伏邪為病。如《本病論》指出,此類病證往往「久而化鬱」,轉為內傷雜病,或於特定氣運條件下暴發。

臨床意義
天虛理論為中醫「天人相應」思想之體現,提示診療時需結合運氣周期,辨析內外虛實。例如:

  • 遇天虛之年,可注重調補相應臟腑(如少陰虛則益心腎)。
  • 治療時兼顧運氣特性(如太陰濕盛需佐以健脾化濕)。

與其他概念的區別

  • 天虛 vs. 人虛:天虛屬外在天氣異常,人虛為內在正氣不足,二者相合則病勢加劇。
  • 天虛 vs. 歲虛:歲虛泛指全年氣運衰弱,天虛特指司天階段之氣化不及。

天虛之說,深植於中醫整體觀與五運六氣體系,為理解外感病機與慢性病調理提供獨特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