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道之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道之腑

傳道之腑為中醫藏象學說中對大腸的稱謂,首見於《靈樞·本輸》:「大腸者,傳道之腑。」此名稱揭示大腸於人體的主要生理功能——傳導糟粕,與「傳道之官」互為表裏,同屬六腑之一。

生理功能

  1. 傳化糟粕
    大腸承接小腸下傳的食糜殘渣,吸收其中多餘水分,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變化出焉」,強調大腸將濁物轉化為有形之糞的過程。此功能與肺氣肅降密切相關,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通調則大腸傳導有序。
  2. 主津液調節
    大腸於傳導過程中二次吸收水分,使糞便燥濕得宜。若大腸津虧,可見便祕;若水液過度吸收不足,則生泄瀉。此機制體現中醫「燥濕相濟」的平衡觀。

經絡聯繫

大腸屬手陽明經脈,絡於肺。《靈樞·經脈》載:「大腸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絡肺。」其經氣運行與肺臟相互影響,臨牀上肺熱壅盛常致大腸燥結,而大腸積滯亦可上擾肺氣宣肅。

病理表現

  • 傳導失常:常見便祕、腹瀉、裏急後重,多因濕熱內蘊、氣滯或氣虛所致。
  • 津液失司:燥熱傷津則腸枯便難;寒濕困脾則水穀雜下,發為鶩溏。

與他臟關係

  • 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不降可致大腸氣滯,反之大腸實熱亦能上攻肺絡。
  • 脾胃運化為基礎: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氣機升降協調,方使大腸傳導如常。

傳道之腑的理論,不僅闡明大腸的形質功能,更體現中醫整體觀中「腑以通為用」的特質,為後世治療腸道疾病提供辨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