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牖五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牖五部詳解
天牖五部之概念源流
天牖五部乃中醫針灸學中一組重要穴位組合,首載於《靈樞·寒熱病》篇。此五穴包括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因天牖穴居於中央位置而得名。此組穴位在古典針灸理論中佔有特殊地位,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部及頸項部急性病症。
各穴定位與特性
天牖穴
- 定位:位於頸側部,當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平下頜角處
- 經脈歸屬:手少陽三焦經
- 穴性:具有疏通少陽經氣、開竅聰耳之效
- 主治:暴聾、目痛、頭風面腫、項強
人迎穴
- 定位:喉結旁開1.5寸,胸鎖乳突肌前緣
- 經脈歸屬:足陽明胃經
- 穴性:調和營衛、平衝降逆
- 主治:咽喉腫痛、喘息、高血壓、甲狀腺疾病
扶突穴
- 定位:喉結旁開3寸,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 經脈歸屬:手陽明大腸經
- 穴性:宣肺利咽、理氣化痰
-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呃逆
天柱穴
- 定位: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 經脈歸屬:足太陽膀胱經
- 穴性:疏風解表、清頭明目
- 主治:頭痛、項強、鼻塞、癲癇
天府穴
- 定位:腋前紋頭下3寸,肱二頭肌橈側緣
- 經脈歸屬:手太陰肺經
- 穴性:宣肺止咳、涼血止血
- 主治:咳嗽、氣喘、鼻衄、上臂疼痛
天牖五部之臨床應用
治療機理
天牖五部穴位分佈於頸項周圍,涉及多條經脈交會,具有以下治療特點:
- 經氣調節:通過調節陽明、少陽、太陽經氣,達到平衡陰陽之效
- 氣血疏通:改善頭面部氣血循環,治療急性氣血逆亂病症
- 竅道開通:對耳鼻咽喉等孔竅疾病有特殊療效
主治病症
- 頭痛:尤適用於偏頭痛、後頭痛及急性發作性頭痛
- 暴瘖:突然失音,屬金實不鳴者
- 暴聾:突發性耳聾,少陽經氣閉阻所致
- 拘攣:頸項強直、轉側不利
- 癲癇:作為輔助治療穴位
- 血證:鼻衄、齒衄等上部出血
配穴方法
臨床運用時可根據病症特點靈活配伍:
- 頭痛:天牖配風池、太陽
- 暴聾:天牖配翳風、聽會
- 暴瘖:人迎配廉泉、通里
- 拘攣:天柱配後溪、懸鐘
- 鼻衄:天府配上星、迎香
古典文獻記載
《靈樞·寒熱病》指出:"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氣鞕,取扶突與舌本出血。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針灸甲乙經》進一步闡述了各穴的主治範圍,強調天牖五部在治療急性病症中的特殊價值。後世醫家如楊繼洲《針灸大成》亦收錄此五穴組合,並擴展其臨床應用。
現代研究與發展
現代針灸研究發現:
- 天牖五部穴位多分佈於頸動脈竇、迷走神經等重要結構周圍,具有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
- 刺激這些穴位可影響腦血流動力學,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
- 在治療突發性耳聾、喉肌痙攣等病症中顯示出獨特療效
- 與現代解剖學中的頸部神經節段分佈有密切關聯
天牖五部作為古典針灸理論中的重要穴位組合,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價值,至今仍在針灸臨床中發揮重要作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