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傳道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傳道廓

傳道廓為中醫眼科「八廓」理論之一,首見於葆光道人《眼科龍木論》,後世醫家如《證治準繩·雜病》進一步闡釋其生理與臟腑聯繫。八廓學說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分別對應人體臟腑功能,而傳道廓即「天廓」之別稱,主司氣機升降與傳化之職。

臟腑絡屬與生理功能

傳道廓於五輪八廓理論中,與「大腸」及「肺」相絡屬。《證治準繩》指出:「幹(廓)絡通大腸,肺與大腸相為陰陽。」肺主宣發肅降,司呼吸而朝百脈;大腸主傳導糟粕,二者表裡相合,共司清濁運化。傳道廓之名,正取「傳送之官」之意,強調其推動清陽之氣上輸目竅,同時助濁陰之氣下泄的樞紐作用。

病理表現

若傳道廓功能失調,多反映肺與大腸氣機紊亂。臨床可見:

  1. 肺氣壅滯:白睛赤脈纏布、眼瞼浮腫,或伴咳嗽氣逆。
  2. 大腸鬱熱:目眵黏稠、乾澀刺痛,兼見便秘或下利臭穢。
  3. 清陽不升:視物昏矇、眼疲勞難耐,甚則頭目不清。

理論淵源與發展

八廓理論源於《黃帝內經》「天人相應」思想,後世醫家結合五行學說深化其應用。傳道廓屬「幹廓」,對應八卦中的「乾」位,象天而主陽氣運轉。明代《審視瑤函》更強調:「廓位雖分八,統歸陰陽之升降。」傳道廓之功能,實為全身氣機「通上達下」的縮影,與三焦氣化密切相關。

診斷與辨證要點

中醫望診中,傳道廓對應於白睛外側偏上區域。若此處血絡浮露、色澤異常(如赤紫或青黯),可推測肺腸失調。治療上,常以宣肺通腑為法,如選用黃芩、杏仁等藥調暢氣機,或針灸合谷、列缺等穴以疏導經氣。

傳道廓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將局部眼症與全身臟腑聯繫,為眼科辨證提供獨特框架。其說雖源自古典醫籍,然至今仍指導臨床對目疾與內科並見症的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