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柱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柱骨
天柱骨,又稱「頸柱骨」或「旋臺骨」,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指人體頸部的脊柱部分,即現代醫學所稱之「頸椎」。此骨支撐頭部,連接軀幹,為頭部活動之樞紐,亦為經絡氣血通行之要道。
中醫理論中的天柱骨
- 結構與功能
天柱骨由七節頸椎構成,上承頭顱,下接胸椎,主司頭部俯仰、旋轉等動作。中醫認為,此處骨節若失調,易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影響頭面、五官及上肢功能。 - 經絡聯繫
- 督脈:循行於天柱骨後方,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若天柱骨受損,可能影響督脈氣血運行,出現頭項強痛、眩暈等症。
- 足太陽膀胱經:沿天柱骨兩側下行,與頭目、腰背功能密切相關。此經氣血瘀滯時,可表現為肩背拘急、目視不明。
-
與臟腑關聯
中醫認為「腎主骨」,天柱骨之強健與否,與腎精充盛相關。腎虛者易見頸項痿軟無力;而肝主筋,肝血不足則筋失所養,可致天柱骨周邊筋肉拘攣。 -
臨床相關病症
- 骨錯縫:因外力或長期勞損導致頸椎小關節錯位,中醫稱為「骨錯縫」,可引發頸部活動受限、疼痛。
- 項強:外感風寒濕邪侵襲天柱骨,常見於傷寒太陽病,表現為頭項強痛、惡寒。
- 痿證:腎精虧虛或氣血不足,可致天柱骨軟弱無力,甚則頭垂不舉。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及:「旋臺骨,即頸骨也,頭後頸骨三節,第一節系致命之處。」說明古人對天柱骨結構及損傷之重視。此外,《靈樞·經脈》論及足太陽膀胱經「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進一步闡述其與天柱骨的經絡聯繫。
天柱骨之調護,需注重姿勢端正、避免勞損,並透過導引、針灸等法疏通相關經絡,以維持其氣血暢通、功能協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