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柱骨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柱骨倒

病證名,首見於《雜病源流犀燭》。指頸項軟弱無力,頭部下垂而不能自主抬舉之證候。「天柱骨」即中醫所稱之頸椎,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病後陰液虧虛,導致督脈空虛,髓海失養所致。

病因病機

  1. 胎稟不足:先天腎精虧虛,督脈失於充養,骨骼發育不健,以致頸項軟弱。
  2. 病後陰虛:熱病傷陰,或久病耗損真陰,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濡,天柱骨失於支撐。
  3. 督脈空虛:督脈行於脊裡,總攝一身之陽,若督脈氣血衰少,則脊柱軟弱,頭項難舉。

臨床表現
患者頸項綿軟無力,頭部前傾或下垂,難以直立,或伴見形體羸瘦、精神萎靡、發育遲緩等虛損之象。小兒若見此症,多屬「五軟」之一,與先天不足相關。

治法方藥

  1. 滋陰益髓:適用於肝腎陰虛、髓海不充者,方選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滋補肝腎;若虛損甚者,可用補天大造丸(《醫學心悟》),補益先天精氣。
  2. 溫補督脈:若因督脈陽氣虛衰,症見畏寒肢冷、脈沉遲者,宜用右歸飲(《景岳全書》),溫腎填精,壯益督脈。

文獻考據

  • 《東醫寶鑒·外形篇》直言:「項軟者,天柱骨倒也。」
  • 《醫醫偶錄》卷二進一步闡明:「天柱骨倒者,督脈空也。」強調督脈氣血虧虛為本症關鍵。

相關證候
本症與「項軟」相似,然「項軟」多泛指頸項無力,可見於外感熱病後陰傷或局部經絡失養;而「天柱骨倒」更側重先天或久病所致之根本虛損,病位深及腎、督。

中醫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頸椎為督脈所過,故天柱骨倒與腎精虧虛、督脈失煦密切相關。治療上除滋補肝腎外,亦可配合針灸,選取大椎百會腎俞等穴,以通調督脈、振奮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