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柱骨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柱骨折
病名
天柱骨折,即頸椎骨折,為中醫傷科重症之一。「天柱骨」之名源於古人對頸椎的尊稱,視其為支撐頭顱之要樞,如擎天之柱。《傷科補要·卷二》記載此症,並依醫家對頸椎形態與功能的不同詮釋,另有「旋臺骨折」、「玉柱骨折」、「頸骨折」等別稱。
病因病機
多因外力直接衝擊所致,如高處墜跌、撞擊、重物壓砸等,導致頸椎骨斷筋傷,氣血瘀滯,經絡受阻。嚴重者傷及督脈,影響髓海,甚至危及性命。
證候表現
- 局部症狀:頸部劇痛、腫脹、壓痛明顯,轉側仰俯功能喪失。
- 經絡氣血阻滯:傷處以下肌膚麻木不仁,或見蟻走感、刺痛等知覺異常。
- 重症危候:若骨折壓迫脊髓,可致四肢癱瘓、二便失禁;若傷及高位頸椎(如寰樞椎),則呼吸困難、痰壅氣閉,甚則陰陽離決而亡。
治療原則
-
初期急救
- 令患者仰臥靜養,避免移動頸部,以防錯位加重傷勢。
- 確診後施以手法復位,並以砂袋或磚塊固定頸部兩側,維持頭頸中立位。
- 配合持續牽引(如頜枕帶牽引),穩定骨折端。
-
內服藥物
- 早期: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方用《復元活血湯》加減(柴胡、當歸、桃仁、紅花等),或《七釐散》沖服。
- 中期:待瘀腫稍退,改服接骨續筋之劑,如《接骨丸》、《正骨紫金丹》,促進骨痂生成。
- 後期:筋骨雖連而氣血未充,宜補益肝腎、強筋壯骨,選《補腎壯骨丹》或《舒筋活血湯》,佐以黃芪、杜仲等補氣固本。
-
外治與調護
- 以頸支架或硬質頸托固定,維持頸椎生理曲度。
- 配合循序漸進的功能鍛鍊,如「頸項導引術」(需在醫者指導下進行),以恢復氣血運行,防止筋脈萎廢。
中醫理論闡釋
頸椎屬督脈所過,督脈總領諸陽,貫脊屬腎。骨折後不僅傷骨,亦易耗傷腎精,影響髓海充盈。故後期治療強調「補腎通督」,如《醫宗金鑒》所言:「腎主骨生髓,髓充則骨健。」此外,肝主筋,骨折後筋脈拘急,需兼顧養血柔肝,方藥中常配伍白芍、當歸等品。
預後與轉歸
輕者經及時治療,約3-4週可漸復肢體功能;重者若損及脊髓,則癒後多遺留癱瘓、痿廢之證,需長期調攝。歷代醫家如《正體類要》強調:「形傷腫,氣傷痛」,故治療時需形氣並重,內外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